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智扎乡土,沃野生新机:苏大学子深入上林村,探寻青年扎根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1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通讯员 韩梦 李澄)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厚植苏大学子知农、爱农、助农情怀,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及青年参与机制,引导青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7月8日,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乡筑梦”实践观察团深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通过实地走访、访谈调研等多元形式,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扎根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上林村党委委员合影。周沙玲 供图
  
  一、科技微光:新质生产力在乡土“落地生长”
  
  “要说新质生产力,我们不懂太多理论,但无人机喷药是真省力,一台无人机一天就干完了。”上林村党委委员陆英指着远处稻田里的无人机,向实践团介绍道。作为太湖湖畔的纯农业村,上林村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却藏在田间地头的“小改变”里。在农业生产端,无人机植保让500亩油菜花田和水稻种植效率翻倍;在文旅服务端,村内业态引入机器人让游客寻路更加高效便捷;在农产品销售端,青年创客玩转直播助农,“321上链接!”让横泾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在科技的赋能下,上林村唤醒了沉睡的沃土,激活了乡村振兴场域,村集体收入达到了1000万余元,一幅“数字赋能、绿富同兴”的现代农业图景正清晰展现。
  
  图为上林村农田景观。陆英 供图
  
  二、青春接力:青年创新基因激活“振兴脉动”
  
  “乡村是片广阔天地,希望有更多的青年过来大有作为。”上林村党委委员陆英对实践团成员说。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命力,离不开青年力量的注入。赵佳伟是上林村景程文旅接待中心负责人,也是一名“90”后。她以文化创意为笔,描绘农文旅融合新画卷。其工作室引入动态化模式,打造“常看常新”的亲子研学课程。“把‘流量’引进来,让文化‘活’起来,”赵佳伟展示着场馆中的研学课程设计体系如是说。“要思考自己能够带给乡村什么、能够给乡村赋能什么。”青年创客心田里书店店长小花在与实践团探讨“青年何以赋能乡村振兴”时说到。在她看来,青年扎根乡村参与乡村振兴,“情怀是根,没有热爱走不远。”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赵佳伟。周沙玲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小花。周沙玲 供图
  
  三、机制护航:厚植青年“双向奔赴”扎根土壤
  
  “新质生产力要在乡村扎根,得给青年‘试错的底气’。”如何让更多“赵佳伟”、“小花”愿意回、留得住、干得好?上林村党委委员陆英向实践团详解了上林村的“青创生态”培育密码:20年租期的业态合同搭配2-3年免租政策,让青年有资金投入技术设备;村委牵头成立“创客社群”,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实践团总结“政策优惠+环境优化”双重吸引模式,提出“构建政策适应性评估机制,出台青创者行动计划”建议,获村子高度认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陆英。周沙玲 供图
  
  实践团负责人韩同学感慨,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亲眼见证了新质生产力如何让土地‘升值’,青年如何让乡村‘焕新’。”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把上林村的“创新基因”与“青年密码”融入后续研究,为探索可复制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路径和青年参与机制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 韩梦 李澄)
作者:韩梦 李澄 来源: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乡筑梦”实践观察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智扎乡土,沃野生新机:苏大学子深入上林村,探寻青年扎根密码
  • 枫落开化种慧光,江源文脉润童心——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小枫花”支教队文脉传承之旅
  • 乘风破浪探深海,科技赋能助养殖 ——广东海洋大学“沄天科技——现代农业气象湛江先行者”团队开
  • 踏浪前行——“潮声渔影”突击队赴万顷沙开展出征仪式及政府座谈会
  • 青耘实践队深入南沙马克村 探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