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望湖社区志愿记:让社科知识接上“烟火气”
这个暑假,我揣着课本里的社科知识,走进了望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加“志愿服务传知识,公益助学暖人心”活动。没了课堂上的条条框框,反倒让我摸清了社科知识该怎么真正走进生活——就像二十大报告里说的,要“扎根中国实践”。
给社区居民讲社科时,我总想起二十大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讲社会学,就说咱们小区微信群里帮老人买菜的事,这就是“社区共同体”;聊经济学,就数菜市场里的价格变化,告诉大家这背后藏着“供需关系”的学问。有位阿姨听完笑着说:“原来这些大道理,就藏在柴米油盐里啊!”我心里也亮堂了:所谓“接地气”,就是让理论照着生活说。
陪孩子们学习时,我试着把经典里的社科智慧掰碎了讲。教他们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编了个“帮隔壁奶奶取报纸”的小故事,告诉他们这是咱们传统文化里的“社会关怀”;解数学题时,顺便提了句“合理分配时间也是管理学呢”。有个小男孩听完,第二天主动帮同学讲解难题,还得意地说:“我这是在实践‘互助精神’!”
离开时,社区主任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让大家觉得‘学问有用’的信心。”我忽然明白,二十大说的“为国家发展提供智慧支撑”,未必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像这样,让社科知识带着温度落地,让普通人觉得“这学问和我有关”,或许就是我们能做的小事,也是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