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文脉守护・青狮焕彩 | 河东甘坑沃土中,突击队的 "申遗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为响应广东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文化振兴号召,2025年7月5日至10日,信息工程学院“文脉守护”突击队15名队员奔赴汕尾市陆丰市河东镇甘坑村,开展专项行动。突击队聚焦甘坑村两大核心文化瑰宝——百年“客家青狮”、海陆丰农民的红色革命历史。突击队通过现场调研、技艺记录、村民访谈、史料梳理等多元路径,既为青狮申遗提供扎实支撑,也深入挖掘并传承了海陆丰红色农运精神。

图|突击队与甘坑狮班合影

文脉守护突击队突击队围绕弘扬河东甘坑青狮与挖掘整理海陆丰农民的红色革命历史,深入开展系统的调研工作。

源流考据与文化深挖

突击队查阅地方文献、走访民间长者,考证了明末清初福建狮艺传入河东镇后的扎根历程,探寻舞狮文化。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中福建“呷嘴狮”传入村中;清末村民吴圣裕再引入五华“猴子狮”,两种狮艺历经百年碰撞,最终融合形成今日“武狮一体、庄谐并重”的河东甘坑青狮特色。

图|甘坑青狮表演

“文脉守护”突击队在走访调研后,深入剖析青狮文化中蕴含的民俗寓意、独特的文化符号以及深厚的精神内涵。

在甘坑民俗中,青狮被视为菩萨坐骑下凡,兼具神性与祥瑞寓意,承载着驱邪避害、祈福纳祥的文化功能。狮馆在逢年过节开展青狮与武术表演,借精彩演绎活跃春节氛围。甘坑村民不仅在房屋门上雕刻青狮看守门户,村中青狮祠庙更香火不断,成为村民祈福纳祥的精神寄托。

同时突击队深入挖掘甘坑村在波澜壮阔的海陆丰农民运动中的贡献,梳理农会从成立到开展斗争的完整历程和甘坑村在海陆丰农民运动中的革命贡献。

实地调研访谈

“文脉守护”突击队对青狮馆馆长、学员以及村民进行采访调研。

馆长向突击队详述了剧目角色、道具制作、动作设计、配乐等细节和甘坑村青狮的传承之路。

突击队与青少年学员围绕传统舞狮技艺传承开展深入访谈。学员表示在长期训练中逐渐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形成"以练促情、以情护艺"的传承自觉意识。

村民则认为狮艺是村里凝聚力的象征,而传承的关键在于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同时期盼政府出台更多保护政策,以破解“缺补贴、少出路”的困境。

图|突击队采访学员

“文脉守护”突击队专访烈士后人,追溯吴娘显红色农运足迹。

同时突击队对吴娘显烈士的孙子吴汉清进行采访,倾听家族传承的烈士事迹,梳理出吴娘显从投身革命到英勇牺牲的完整历史轨迹,了解红色农运历史与传承革命精神,为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发展提供扎实依据。

图|突击队采访吴汉清

“文脉守护”突击队助力河东甘坑

图|突击队记录与整理资料

“文脉守护”突击队发挥民俗非遗调研、新媒体创意运营、文化数字化整理、传统技艺影像记录等专业能力,启动助力计划:

整理甘坑青狮档案:留存文化根脉

队伍通过实地走访,并针对不同群体发放专项问卷,同时组建史料整理小组,以“口述史+实物档案”双维度开展工作。对舞狮套路笔记、鼓谱手稿等珍贵资料,通过高清扫描、专业档案编码及数字化分类索引,为客家狮文化构建“可追溯、易检索、活应用”的立体化数字档案库,构建青狮文化传承的“数字基因库”。

摄制推广青狮宣传片:弘扬民俗精神

为抢救性留存甘坑青狮这一濒危传统技艺,“文脉守护”突击队对甘坑青狮进行宣传片拍摄及推广。拍摄小组运用无人机航拍、多机位特写等专业技术,全景式捕捉青狮表演的刚劲力度与细节神韵,对传统套路演练及传承人访谈等珍贵素材进行系统记录。

图|拍摄小组专业设备拍摄记录

活化甘坑红色遗产:重振革命精神

突击队搭建“线上红色阵地”,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红色文化专栏,策划“红色记忆寻访”系列直播,带网友“云游”永锡堂、“云听”烈士事迹;依托短视频平台与直播技术,突破时空壁垒,推动革命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实现“破圈”传播。

“文脉”守护突击队以狮魂传承激活甘坑文化基因,以红色基因赓续赋能乡村振兴,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文化动能,助力构建“申遗传承—红色铸魂—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通讯员  彭烁 刘柏宇)

作者:彭烁 刘柏宇 来源:彭烁 刘柏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触摸岁月肌理,感悟南泥湾力量
  • 追寻红色足迹,赋能乡村振兴——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党员专项实践团赴山东临沂开展实践活动
  • 耕读路上——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革命精神
  • “榴火照红团结路,春凤诊绿健康图”——阿坝州“无形妙有民宿”藏族非遗文化探索
  • 泥香染指塑扣肉,荚实盈筐悟农辛——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队劳动实践课程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