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华祝村夏令营在当地村民与华南师范大学柳夏星火实践队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劳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采摘花生实践课和梅菜扣肉手工制作课。
田间拔花生,舌尖品耕甜
上午集合完毕后,柳夏星火实践队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农田里收获花生。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一串串花生带着茎叶根须和泥土的温度破土而出。师生们在田间小路上来来回回搬运,将带有泥土芬芳和大自然气息的花生装满了整辆三轮车。学生们从一开始害怕泥土弄脏衣服到逐渐和花生、泥土亲近,当掌心握住花生的茎叶、指尖触碰到根须上的花生果实时,他们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重量。


师生搬运花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田间地头,华祝村热心村民丘堂华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花生、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过程,学生在村民们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分辨野草和秧苗。有不少学生表示这些知识是在课本中学不到的,只有来到农田里亲身实践才能明白。


村民丘堂华为学生讲解
随后,学生们合力将装满新鲜出土的花生的三轮车推上山坡。随着学生们的推动,花生在车斗里轻轻摇晃,学生们在汗水中感知到劳动与收获的幸福。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在汗水中学会的坚持,在协作中理解的责任。

学生合力推车
接着,师生们分组协作,去除花生的茎叶、根须,留下被泥土包裹的饱满果实。经过两个小时的劳作,师生们处理好的花生果实堆成了两座小山。经过冲洗,果实露出原本白中微微发黄的颜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师生协作处理花生
经过蒸煮,果实变得熟软,薄皮的花生壳带着微烫的温度,轻轻一捻就裂开一道缝,露出饱满透白的花生,透出清冽的香气。学生们迫不及待品尝由他们亲手采摘的果实。学生们也从从味中体悟每一粒果实,都曾经历过在泥土里漫长艰辛的成长,只有俯身泥土之际,才能品尝到土地最原本的味道。

学生品尝花生
“客家美食大饭店”
下午,柳夏星火队的夏晴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关于客家美食梅菜扣肉的手工实践课。通过介绍梅菜扣肉的名字由来和故事,学生了解到了它作为“客家三宝”之一的历史渊源。接着,夏晴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梅菜扣肉的选材和预处理、上色与炸制、调味与蒸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梅菜扣肉的制作原料与独特制作步骤。
夏晴老师讲解制作过程
学生们根据夏晴老师的理论讲解进行分组合作,用粘土、彩纸、剪刀、牙签等工具模拟梅菜扣肉的制作过程,制作精美的梅菜扣肉菜式模型。学生们先在小组内讨论制作思路,而后进行分工合作,各自负责五花肉、梅菜、葱花和碟子的制作,共同完成梅菜扣肉模型。

制作梅菜扣肉模型

各小组制作的梅菜扣肉模型
梅菜扣肉见证了勤劳又富有智慧的客家人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客家人“勤俭持家”的智慧,体现了对食材的珍惜和物尽其用。另外,有些客家人外出打拼远行他乡时会带上梅菜,这道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客家人心中代表着故乡的特殊家乡情结。
劳动教育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长阶梯。柳夏星火实践队让田间地头成为孩子们的实践课堂。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养成动手劳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