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绘’味家乡——美食插画行动”
一、实践背景与意义
1. 实践背景
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其饮食文化融合了南北特色,既有北方面食的豪迈,又有南方小吃的精致。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美食逐渐被快餐文化取代,年轻一代对徐州本土美食的认知度降低。因此,本次社会实践以**“绘味家乡”为主题,通过插画艺术记录徐州美食,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助力非遗美食的传承与推广。
2. 实践意义
文化保护:通过插画记录徐州特色美食,增强年轻群体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创新:结合现代插画技术与传统美食文化,探索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传播方式。
社会价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为徐州文旅推广提供素材。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1. 前期准备(7月1日-7月5日)
团队组建:组成实践团队,分工明确(调研、插画、文案、宣传)。
调研规划:确定徐州10种代表性美食(如地锅鸡、饣它汤、蜜三刀、把子肉、蛙鱼等),制定调研路线(户部山、回龙窝、两来风、马市街饣它汤等)。
工具准备:购置数位板、水彩、彩铅等绘画工具,设计调研问卷(涵盖美食历史、制作工艺、市民认知度等)。
2. 实地调研
走访老字号与街头小吃:
两来风:探访饣它汤(传说源自彭祖)的制作工艺,记录其“雉羹”历史。
马市街饣它汤:采访老师傅,了解“八股油条”与饣它汤的搭配文化。
地锅鸡:在贾汪区农家乐学习传统地锅灶台做法,记录贴饼的独特技艺。
蜜三刀:走访老字号糕点铺,了解其“浆透糖心”的百年工艺。
市民访谈:采访不同年龄段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许多00后对徐州传统小吃的认知仅停留在“听说过但没吃过”阶段。
3. 插画创作
风格设计:采用国潮风+写实细节,突出徐州美食的“南北交融”特色(如地锅鸡的柴火灶台、蜜三刀的油润光泽)。
文化融合:在插画中加入徐州元素(云龙山、汉画像石、彭祖像等),增强文化辨识度。
成果:完成美食插画,并配以简短文案(如“饣它汤——一口穿越两千年的彭祖味道”)。
4. 宣传推广
线上:在抖音、小红书、B站发布插画作品,制作短视频(如“用插画解锁徐州美食密码”),话题#徐州美食插画挑战#阅读量超50万。
线下:在回龙窝文创市集举办小型展览,发放手绘美食明信片,吸引市民参与互动。
三、实践成果与收获
1. 成果展示
插画作品:《徐州美食图鉴》(电子版+纸质版)。
调研报告:《徐州传统美食的传承现状与年轻化传播策略》。
新媒体数据:短视频播放量累计10万+
2. 个人收获
文化认知:深刻体会到徐州美食背后的历史积淀(如饣它汤与彭祖文化、地锅鸡与乡村生活)。
技能提升:掌握了插画创作与新媒体传播的结合技巧。
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作为青年学子,在非遗传承中应承担更多创新性工作。
四、问题与建议
1. 发现问题
传承断层:部分传统小吃因制作复杂(如蛙鱼的手工漏制)面临失传风险。
宣传不足:年轻人更依赖网络推荐,但徐州美食的线上内容多为老套图文,缺乏吸引力。
2. 改进建议
与文旅结合:建议徐州文旅局推出“美食插画地图”,吸引游客按图索骥。
校企合作:联合高校艺术专业,持续开发徐州美食IP周边(如盲盒、表情包)。
五、结语
本次“‘绘’味家乡”实践让我们以插画为笔,美食为媒,重新认识了徐州这座城市的烟火与文脉。未来,我们希望能用更多创新方式,让传统美食“活”起来,真正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作者:王子瑜 来源:自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