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清晨的上海弄堂里,总能飘来一阵混合着面香、蛋香与甜面酱的气息——那是老上海鸡蛋饼的味道。作为承载着城市记忆的传统小吃,它曾是街头巷尾最寻常的早餐风景。为探寻这道美食的制作密码与文化根脉,我开展了此次实地探索活动,希望通过亲身体验,记录下老上海鸡蛋饼的传统工艺。
二、实践过程
我的第一站是静安寺附近的老摊,摊主李伯已做了四十年鸡蛋饼。他的摊位支在一棵老梧桐树下,铁皮灶台上的平底锅被岁月磨得发亮。“做饼要先懂面糊。”李伯边说边演示:普通面粉加凉水,按1:1.5的比例调成糊状,筷子挑起时能连成细线却不结块。他说这是祖辈传下的比例,“太稀摊不成形,太稠咬不动,得像上海人的性子,讲究个恰到好处。”
摊饼的工具是一根竹制“蜻蜓”,李伯舀一勺面糊倒在热锅上,手腕轻转间,竹蜻蜓便将面糊推成巴掌大的圆饼。待边缘微微翘起,他磕入鸡蛋,用竹蜻蜓快速划散,蛋液如金箔般铺满饼面。“撒料要趁蛋液没凝,”他抓一把葱花、一撮黑芝麻撒上去,指尖还捏了点虾皮,“以前物资紧,虾皮是顶鲜的料,现在还这么加,是为了那口老味道。”
翻面的瞬间,面香混着蛋香猛地窜出来。李伯在饼上刷了层琥珀色的酱,“这甜面酱得用本帮方法熬,加冰糖和黄酒,不然太齁。”最后裹上一根现炸的油条,卷成筒状递过来。咬下去,饼皮软中带韧,鸡蛋嫩得流汁,甜面酱的醇厚裹着油条的香脆,确实是记忆中的味道。
之后我又走访了浦东、虹口的五处摊位,发现传统做法各有坚持:有的坚持用煤炉加热,说“煤火慢,饼才入味”;有的只加脆饼不加油条,说“老早辰光只有脆饼”。但无论细节如何,那份对“现做现吃”“料足味正”的坚守始终不变。
三、实践感悟
这次探索让我明白,老上海鸡蛋饼的魅力从不在花哨。它的面糊比例藏着街头智慧,竹蜻蜓的转法浸透着岁月经验,甜面酱的熬制裹着本帮情怀。如今城市发展快,连锁早餐店挤占了小摊空间,愿意守着铁皮灶的手艺人越来越少。
但当我看到放学的孩子攥着零钱等饼,白发老人特意绕路来买时,忽然懂得:这张热腾腾的鸡蛋饼,早成了上海人味觉里的乡愁。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多一份关注,让这道带着烟火气的传统美食,继续在晨光里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