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绘’味家乡 —— 家乡美食插画行动”

发布时间:2025-07-1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个人姓名:师嘉男

实践时间:2025年7月5日—7月12日

实践地点:河南省濮阳市(主)、清丰县

 

一、实践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快节奏生活的双重影响下,文化多样性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美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重要地位愈发凸显。然而,受快节奏生活与外来文化冲击,家乡美食文化传承受阻,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年轻一代对其内涵知之甚少。本次实践积极响应“‘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插画行动”号召,以插画为媒介,深入河南两地调研濮阳壮馍、清丰灌肠、南乐壮馍、范县大包子四类特色美食,记录技艺、传播文化,践行新时代青年传承使命。

 

二、实践过程与成果

 

(一)田野调查与技艺挖掘

 

濮阳壮馍:走访当地百年老店“老马家壮馍”,记录“三醒三发”的面团处理技法、“皮薄馅足”的馅料配比,拍摄老师傅擀皮时“擀面杖舞出圆”的娴熟手法和贴锅烘烤的火候控制。

 

清丰灌肠:溯源绿豆淀粉与猪血的传统配比,手绘“灌肠翻煎”的火候变化图,记录“外焦里嫩”的口感秘诀和蒜水调配的独门配方。

 

南乐壮馍:考证其与濮阳壮馍的工艺差异,提炼“烫面制皮、分层加馅”的制作口诀,记录贴锅烘烤时“听声辨熟”的经验技巧。

 

范县大包子:采集当地冬小麦面粉的发酵工艺,速写传统木蒸笼蒸制场景,记录“一捏十八褶”的包制手法和馅料“鲜而不腻”的调味关键。

 

(二)插画创作与文化解读

 

完成4幅系列插画:

《壮馍团圆》:以剖面分层形式展现濮阳壮馍“皮酥馅香、层次分明”的特点,配诗:“铁鏊烘得麦香飘,一咬酥松满口香”。

《灌肠烟火》:用暖色调勾勒清丰灌肠的街头摊档场景,背景融入清丰古城墙元素,凸显“市井烟火气”的文化氛围。

《南乐巧制》:聚焦南乐壮馍的分层包馅过程,细致描绘面皮的延展性和馅料的丰富层次,体现“匠心手作”的工艺精神。

《蒸笼年味》:通过插画展现范县大包子从调馅到蒸制的全过程,突出木蒸笼冒气的温暖画面,呼应“团圆美食”的文化内涵。

 

(三)问卷调研与传播实践

 

发放《地域美食认知度问卷》220份,数据显示:18-25岁群体中仅13%能完整描述本土壮馍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印证了美食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制作1分55秒纪实短片《笔墨绘濮味,乡愁藏舌尖》,剪辑美食制作技艺镜头与插画创作过程,着重突出传统美食的“手作温度”和地域特色。

 

三、实践反思:危机与破局

 

(一)传承困境

 

濮阳壮馍的“三醒三发”工艺耗时耗力,年轻学徒因学习周期长、工作强度大,流失率超过60%(老字号访谈数据);工业化生产导致部分清丰灌肠改用机器灌肠,传统“手工搅拌挂糊”工艺逐渐被替代,风味失去独特性。

 

(二)青年行动路径

 

技艺可视化:通过插画分解复杂工艺,如将濮阳壮馍的“贴锅火候控制”转化为步骤图解;新媒体赋能:在抖音发起#濮阳美食非遗守护#话题,发布插画作品和工艺解析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0万次;产学研联动:提议联合本地高校开设美食文化课程,邀请老字号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培养青年传承兴趣。

四、结语

 

本次实践以笔尖追溯舌尖上的濮阳味道,在描摹壮馍的酥松层次、灌肠的烟火香气时,我们触摸的是豫北饮食文化的千年根基。青年当成为家乡美食的“活态传承者”,让这些藏于市井的传统工艺,在插画中定格匠心,在镜头下传递温度,让濮阳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作者:师嘉男 来源:学校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以乐为媒,共育同心!|音乐学院“信仰之乐”志愿服务团赴同心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 “绘”味家乡——邳州小鱼辣椒美食文化实践报告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