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时间:2025年7月8日至7月11日
实践地点: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邳州老味菜”餐馆及周边关联场景
一、实践背景 在快节奏生活与外来饮食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地方特色美食的传统工艺正逐渐被淡忘。邳州的小鱼辣椒,这道以本地水土为魂的家常菜,如今也面临着年轻人不知其源、技艺传承断层的问题。为守护这份家乡味道,我参与了“‘绘’味家乡——家乡美食文化行动”暑期实践,以“邳州老味菜”这一传承三代的老字号为核心调研地,希望用文字与影像挖掘这道菜的文化密码。
二、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深入“邳州老味菜”餐馆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小鱼辣椒的食材选择、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以文字记录、视频拍摄为媒介传播其美食文化,展现青年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担当,让更多人了解这道老味菜背后的技艺智慧与乡土记忆。
三、实践过程 推开“邳州老味菜”的木门,后厨的灶台前,店主李师傅正颠勺翻炒,锅里的小鱼辣椒发出滋滋声响。“做这道菜,得守老规矩。”他一边擦汗一边说,“小鱼必须是骆马湖清晨打捞的餐条鱼,活蹦乱跳的才鲜;辣椒得用邳州本地尖辣椒,带点土腥味才够味。”我在旁仔细记录下每一个步骤:小鱼去鳞去肠后,用盐和料酒腌15分钟,菜籽油烧至六成热时煎到两面金黄,再用葱姜蒜和干辣椒爆香,加生抽提鲜、少许白糖压辣,最后放入切好的辣椒块快炒30秒——这“一腌二煎三爆四炒”的工序,是李家三代人传下来的讲究。
在餐馆的食材验收区,我看到刚送到的小杂鱼装在竹筐里,还带着湖水的湿气;旁边的竹篮里,红亮的尖辣椒沾着泥土,是附近农户清晨送来的。我用录音笔记录下李师傅对每一步工艺的讲解:“煎鱼不能急,中火慢慢煎,不然鱼皮破了就不好看了”“辣椒要最后放,炒久了就软塌塌的,没那股脆劲了”。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话语,成了后续文字记录的鲜活素材。
我们重点拍摄了1分30秒的实践视频,全程聚焦小鱼辣椒的制作过程:开篇是李师傅从竹筐里捞出活蹦乱跳的餐条鱼,剪刀快速去鳞去肠的利落手法;接着是腌制环节,他将盐和料酒均匀撒在鱼身上,指尖翻动的细节清晰可见;煎鱼时的特写镜头里,金黄的鱼皮在热油中微微鼓起,油花溅起的瞬间带着滋滋声响;爆香葱姜蒜时,白色的烟气裹着香味升腾,干辣椒段在热油中渐渐变红;最后是翻炒画面,红亮的辣椒块与金黄的鱼块在锅中碰撞,李师傅颠勺的弧度让食材均匀裹上酱汁,直至辣椒断生、香气四溢。整个视频没有多余解说,让观众直观感受这道菜从生到熟的完整蜕变。
团队设计了问卷,在餐馆及周边社区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数据显示,90%的受访者在“邳州老味菜”吃过小鱼辣椒,但仅25%能说清其食材来源,这更凸显了传承的紧迫性。
四、实践总结与体会 这次在“邳州老味菜”的实践,让我明白一道家常菜里藏着太多地域密码:骆马湖的水养出了鱼的鲜,邳州的土种出了辣椒的辣,而代代相传的手艺,则把这些自然的馈赠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李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嫌麻烦,不愿学这手艺,再过些年,怕是没人知道这鱼要选哪片湖的了。”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通过文字记录工艺、用视频留住味道,我忽然觉得,年轻人的笔和镜头,也能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棒。未来,我想继续收集更多邳州老味菜的故事,让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技艺,能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慢慢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