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是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种子”社会实践团队在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开展实践的第六天。团队以对冠军村霍去病文化园的深入调研为开端,探究其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同时记录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现状,掌握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为后续村志撰写收集一手材料。
冠军村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因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而得名,至今已沿用两千余年,是全国唯一以“冠军”命名的村落。“冠军”一名蕴含丰富历史文化韵味,承载着炽热的家国情怀。村民们以“冠军”为荣,以霍去病为荣,世代传承其英勇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村中古老的槐树,根深叶茂,激励后人。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跟随冠军小学一年级“小导游”王萌的脚步,于在石碑前了解英雄往事,在衣冠冢前向先烈英魂致以崇高敬意。王萌声音稚嫩却清晰,讲述历史如数家珍。无论是“二战河西”的辉煌战绩,还是“封狼居胥”的壮志豪情,她都了如指掌。近两千字的导游稿,她背诵得十分熟练,讲解时感情真挚、眼神坚定,用心去讲述那一段段宏伟的历史。

日落西斜、傍晚时分,团队成员在冠军村信息员海蕊的带领下,对村落进行实地走访。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在海蕊的讲解中感受冠军村的风土人情。一路上,有记录李氏祠堂百年历史的石碑、香火缭绕的关公庙,有住在自建房中的老人、购置了小楼的青年。正是这点点滴滴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冠军村独一无二的人文风貌。

(图为团队在冠军村调研实况通讯员谢雅康)
走进村落中央的冠军寨,掠过沟渠外长满青苔的石墙,团队成员仿佛穿越千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寨内古树参天,土路蜿蜒,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和坚守的意义。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与古老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共生景象。
夜幕降临,团队成员齐聚村委会议室。在继续开展村志撰写工作之前,团队对一周以来的调研成果进行了系统整理,总结出冠军村文化传承的三大亮点:历史遗迹的妥善保护、民俗活动的有序开展以及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保存与传承。
回首初来乍到之时,大家始终坚守初心。此时,团队对近期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充分肯定了成员们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针对一些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批评。期望在后续的实践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挖掘文化精髓,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村志的撰写细化方案,确保每一处细节都能体现冠军村的独特魅力,以期让这份历史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冠军村不仅是一种象征,也是历史的锚点。
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重量。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践调研,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历史的对话。在冠军村,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更加坚定为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团队将持续完善村志,期望能够挖掘出更多有关冠军村的故事,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妥善的传承与弘扬。“金种子”也将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在高校学子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开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