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三下乡|浮梁潭口寻古灯,纸剪烛映续华章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青春三下乡|浮梁潭口寻古灯,纸剪烛映续华章
  灯影千年,匠心守护。2025年7月8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瓷源茶韵•浮梁拾光”中华文化传承团队员们深入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珠灯”。通过“访传承人+观历史+动手制”的沉浸式体验,揭开了这盏千年御赐灯彩的神秘面纱,亲身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精湛的制作技艺。
  01御赐珍珠灯,銮驾耀千年
  
  珍珠灯成品展示
  外国语学院队员们化身“非遗寻灯人”,在潭口村资深传承人汪庆和师傅的引领下,走进了“珍珠灯”的千年传奇。汪师傅娓娓道来,队员们凝神倾听:此灯始于唐玄宗年间,原名“五谷丰登灯”,承载着先民对丰收的祈愿。至北宋真宗年间,御赐更名为“珍珠灯”,并特许增添象征皇家威严的“半副銮驾灯”。汪师傅强调,这份由皇帝亲赐灯名的殊荣,在全国灯彩中都属凤毛麟角,奠定了“珍珠灯”独一无二的地位。灯队依照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在本村舞动,仪式庄严肃穆,蕴含着深厚的祭祖情怀与对新年五谷丰登的祈愿。队员们注视着祠堂中珍藏的灯架和老照片,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份沉甸甸的传承担当与千年不变的乡土坚守。
  02巧手裁彩纸,匠心赋灯韵
  
  汪师傅带领大家实操
  在汪师傅带领下,队员们于汪家祠堂体验“珍珠灯”制作的核心环节。第一步糊灯面:需将白色底纸精准裁剪成匹配灯面的形状,尺寸差错会导致不服帖。接着均匀涂抹浆糊,将白纸平整裱糊在竹架上。“手要稳,心要细,推平不能有气泡褶皱。”队员们屏息凝神,力求灯面光滑。
  
  实践队剪纸成果
  第二步裁华笺:队员们用黄、红、绿三色“种花纸”裁剪象征吉祥的花朵。更具挑战的是用红纸剪蜈蚣,需细致稳定的手法,汪师傅耐心指导着每一剪。剪好的蜈蚣、蝴蝶与花朵被精心粘贴在灯面固定位置,为素雅灯体注入生机与民俗韵味。完成后的灯体需静置风干。汪师傅介绍,正月吉时灯内放置蜡烛,烛光穿透彩纸,这些花鸟虫兽便会在光影中舞动,映照出祈福纳祥的华美篇章。
  03古礼蕴新思,传承路未央
  
  实践队制作成果
  在动手实践之余,队员们也围绕“珍珠灯”的现状与传承,与汪师傅进行了深入交流。作为传承千年的活化石,“珍珠灯”有着极其严格的仪式规程,包括起灯、祭祀、游灯表演和收灯四个步骤。他坦言,完整仪式的传承面临挑战,尤其是年轻一代大多外出务工,缺乏学习实操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潭口村人守护祖业的决心历经千年从未动摇,他们将传承初心与匠心坚守相结合,立足灯彩传统,面向熠熠未来,欢迎更多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深入乡村,动手制作,让“珍珠灯”的流光彩韵映在更多人的眼中。走过这段实践历程,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这份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浮梁独特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的坚守。如何在恪守传统本真与探索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是“珍珠灯”乃至众多非遗项目延续生机的关键。
  
  实践队与汪师傅的合影
  此行落幕,队员们心中已点亮一盏不灭的明灯。它映照着潭口村人千年守护的坚韧,也辉映着浮梁独特的历史光华。传承之路虽挑战重重,但守护技艺即守护文化根脉。唯有吸引更多年轻心灵走进乡村,让传统智慧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这凝聚匠心的“珍珠灯”,方能穿透岁月,照亮更远的前程,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韩修悦,赵丹,周勤,陈炯英,胡嘉怡,江安琪,纪益群,苏婷惠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瓷源茶韵•浮梁拾光”团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诗韵润红途,经典砺心志
  • 诗韵润红途,经典砺心志
  • 7月9日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红途砺心 惠民笃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实践基地开展“红途诗歌”主题活动。该活动以经典诗
  • 07-09
  • 现代金融系开展“‘乡’约兰山,温暖童心”活动
  • 青春三下乡|浮梁潭口寻古灯,纸剪烛映续华章实践活动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星空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多元课堂点亮多彩假期
  • 芯连北川·信通先锋实践团开展 “科技赋能社区共治,精准帮扶服务民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