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光对话的人:石壕镇的一天,我们接过了红色火种
晨光微亮,二十余个年轻的身影已站在石壕烈士历史陈列馆的石阶上,他们带着三脚架和云台,带着记录历史的庄严而来,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红色故事的新注脚——他们俯身擦拭碑上的尘土,听着革命老兵爷爷再度“响起”沉寂的军号,用镜头形成特色红色主题mv的形式赓续红色血脉,跨越时空成功实现了与历史对话,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让红色文化可感,可触,可传承。
老兵与寻访者:一片碑林,两代人的对视 历史的印记永不磨灭。作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重庆的唯一过境地,綦江石壕承载着丰富的红军故事,凝聚着綦江人民炽热的爱国情怀。寻访团成员怀着崇敬之心,阔步走向烈士陵园。巍峨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石壕红军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老兵爷爷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深入陵园,瞻仰烈士墓区,了解石壕镇的红色历史。一座座墓碑镌刻着烈士的英名与生平,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见证过的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老兵爷爷动情讲述:烈士们或为掩护群众转移壮烈牺牲,或在战斗中浴血奋战至生命最后一刻。
陈列馆里的时空错位:信仰的温度 步入石壕镇红军烈士墓陈列馆,泛黄的信件、锈迹斑斑的军号、磨损的草鞋……一件件文物无声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聆听“红军夜宿石壕镇,秋毫无犯暖民心”的故事时,志愿者小杨眼眶湿润:“先辈们用生命践行信仰,我们更应将这种精神融入志愿服务,传递温暖与力量。”
来自一位“红薯爷爷”的思政课:以自己的方式做好事 午后,志愿者们来到了石壕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坚守在教育事业上40余年的罗开国爷爷共话红色石壕,探讨如何将红色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活动开展期间,爷爷向志愿者说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挖红薯”,强调应该坚守思想红线,创新红色文化的形式。活动后期,志愿者肖茉晗向爷爷及各位志愿者分享了三年以来“红色信使寻访”党史学习教育团的理念成果:线上特色mv、革命老兵专访视频、线下数堂红色宣讲、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创宣传等多方面,多层次,全方面宣传红色精神,也通过此分享实现寻访员与当地居民的红色理念双向输出。
青春接棒:一直走在传扬的路上 暮色渐沉,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中落下帷幕。此次红色文化交流会,不仅使志愿者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得到了加深,更拓宽了青年志愿者们宣扬红色文化的渠道。大家纷纷表示,将以先烈为榜样,在挖掘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传承等领域积极奉献,用青春力量撰写新时代的奉献篇章,让红色精神在服务社会的征程中永放光芒。
撰稿:柯云丹、郑志恒摄图:陈袁媛、殷茂洋、张守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