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实践是思想的真理”为丰富马鞍山市福利院儿童的生活体验,普及科普文化知识,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砼筑华彩,乡伴成长”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在慈慧老师的带领下,预计于7月7日赴当地福利院开展活动。
为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筹备活动采用“线上筹备+线下研讨+现场预演”三线并行的模式推进。6月26日,团队召开线上语音会议,聚焦活动如何拉近志愿者与儿童的距离展开研讨。会上,成员们结合在校组织活动的经验,将安全性、创新性与趣味性融入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框架。7月1日,团队于合肥工业大学研讨室召开线下会议,重点明确了物资筹备、PPT制作及参与人员安全保障等细节。7月6日,团队完成全流程预演,为次日的正式活动筑牢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差异,团队做了针对性准备:自我介绍环节中,针对8至12岁儿童,拟采用“玩具互动+个人介绍”的双重模式;对于年龄稍长的儿童,则侧重倾听其关于未来与梦想的分享。
“大风吹”游戏规则历经三版打磨:初始指令因表述模糊被优化,最终确定为“吹穿运动鞋的大朋友”“吹喜欢奥特曼的小朋友”等具象化表述。试玩过程中,队员小李特意放慢语速,将“吹扎辫子的小朋友”误说为“吹戴帽子的小朋友”,其他成员则顺势演练温柔引导:“我们一起找找,谁的小辫子在晃动呀?”温柔的言语如暖流浸润心田,亲切的笑脸似无声的陪伴与鼓励。这些柔软的表达与温暖的神态让每个孩子在被呵护的氛围中逐步敢于尝试、勇于表达。
筹备阶段,物资组在挑选物品时,毅然放弃发光的花哨玩具,转而采购安全剪刀、彩纸等可共同参与的手工材料。团队还专门排练了“错误应对指南”:当儿童拆解玩具时,不说“你怎么如此调皮”,而是蹲身询问“你是否想看看它的内部构造?”;若有儿童拒绝参与活动,不强行要求,而是默默陪坐一旁递上积木——“等待远比催促更有意义”。
从玩具的审慎选择到语气的反复斟酌,从游戏规则的简化优化到儿童情绪的预判疏导,这场破冰之约的筹备,处处凝结着年轻人对“陪伴”的朴素理解:它并非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放下姿态的平等相待。每一处细节的打磨,都是对“以孩子为本”的践行——不急于输出,而是耐心倾听;不强行塑造,而是尊重本真,让陪伴成为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