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禾”光同行:从红色李巷到绿色田野,南农学子的初心与使命之旅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8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禾”光同行青年实践团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社区红色李巷及芝山村南京石燕股份农村合作社,围绕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属于农科学子的青春篇章。
  红色李巷被誉为“苏南小延安”,是新四军贯彻中央指示、东进苏南抗日最先到达并建立模范根据地的中心区。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在江南唯一具有省级党委概念的中共苏皖区委机关的长期所在地,也是苏南敌后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领导机关——苏南区行政公署的诞生地。
  李氏宗祠是李巷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之一,也是新四军在李巷的重要活动场所。在祠堂内,实践团成员们看到了当年新四军战士们留下的标语和口号,尽管历经风雨,但依然清晰可见。这些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的呐喊,让成员们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祠堂内还陈列着一些当年战士们使用过的物品,如马灯、军壶、草鞋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让成员们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阵地、奋勇抗敌的画面。
  
  图一实践团参观李氏宗祠    
  
图二实践团参观李氏宗祠
  实践团走进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让他们仿佛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馆内不仅展示了新四军从诞生到改编的全过程,还通过雕塑、照片、实物等形式,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战斗历程。红色李巷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里不仅见证了新四军的光辉历程,也成为了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
  
  图三实践团参观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
  从红色李巷的历史回响中走出,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思考,开启了下午的行程。他们来到芝山村,实地采访了芝山村合作社技术指导员: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和龙国刚技术员。潘教授团队利用“碳基硒谷”技术开创了碳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生态循环技术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天然肥料,进一步提升富硒农产品的品质,实现了经济与生态利益的双赢。这种创新的农业模式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体现了新时代农业科技的力量。
  在采访过程中,潘教授平易近人,耐心地为成员们答疑解惑。作为一名已退休的教授,他对南农学子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成员们能厚植爱农情怀,发扬南农“诚朴勤仁”的校训,切实地走入田间,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大地上。
  龙国刚2021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跟随潘教授的脚步来到芝山村,成为南京石燕股份农村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员。如今,他在基层开展工作已经四年有余。他向成员们分享了自己从事基层工作的心得体会:“实验室与大田里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农业生产一线,才能看到真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龙国刚目前的核心任务是将学校中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农民能够理解并学习应用的操作方法,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田间病虫害诊断、指导施肥灌溉、进行数据监测分析等。采访尾声,他对当代农科学子提出了建议:无论是选择在科研的道路上深耕还是进入基层开展服务,都要勇于下田,一定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本土化、具体化,学会看天看地看苗情,脚踏实地,不惧挑战,才能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图四实践团采访龙国刚技术指导员
  潘教授还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合作社及曹庄富硒生态园。梨园枝繁叶茂,翠绿的果实挂满枝头。这样一个生意盎然的天然氧吧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有助于芝山村实现“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创收。
  
  图五潘根兴教授带领实践团参观合作社    
  
图六实践团参观梨园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成员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深刻体会到了从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到新时代农业科技的传承与创新。红色李巷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他们坚守初心,而芝山村的农业实践则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未来,成员们将带着这份初心与使命,继续在农业领域深耕,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禾”光同行,照亮未来。
  
  图七实践团同龙国刚技术指导员合照
作者:肖佳慧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禾”光同行:从红色李巷到绿色田野,南农学子的初心与使命之旅
  • “心灵驿站・相遇计划” 为福利院儿童点亮心光
  • “钩深索隐”实践团——社区传安全,服务暖心田
  • 调研智能机使用现状 助力乡村童叟跨越数字鸿沟
  •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耕培启润”志愿服务团深入 酉阳县何
  • 毕节学子三下乡:助力基层振兴,践行青春使命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