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汗水浇灌无毒土壤:海寨社区的劳动课堂与烟火温情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清场镇海寨社区开展禁毒宣讲的间隙,我们团队将课堂延伸到了脚下的土地与袅袅的炊烟之中。一次看似简单的义务劳动——为社区公共区域拔草锄草,以及一日三餐的自力更生,成为了我们深入社区、锤炼意志、深化禁毒信念的生动实践。

锄头下的责任:清除杂草,守护净土

宣讲之余,看到社区部分公共区域杂草丛生,我们主动请缨,拿起锄头、镰刀,化身“除草小分队”。烈日当空,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鞋裤。挥动锄头的手臂从生涩到逐渐熟练,弯腰拔草的腰背从酸痛到渐渐适应。每一锄下去,不仅是为了清除滋生的杂草,更仿佛是在为这片土地清除可能滋生的“毒害”。

队员们相互协作,有的负责清理顽固的根系,有的负责将杂草归拢运走。汗水滴落在泥土里,也滴落在我们共同守护这片“无毒”家园的决心上。一位路过的社区大叔看到我们认真的样子,笑着说:“大学生娃娃们,不光会讲道理,干起活来也像模像样!这就像禁毒,光说不行,还得动手清理干净!” 这朴实的话语,正是我们劳动意义的最好注解——禁毒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播,更需要实际行动去维护一片洁净的环境,需要像清除杂草一样,持之以恒地清除毒品滋生的土壤。

灶台边的协作:自力更生,凝聚真情

结束了一上午的宣讲或劳动,团队生活的另一面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灶台旁展开。采购食材、洗菜切配、生火掌勺……这些在城市里依赖外卖和食堂的“厨房小白”,在海寨社区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挑战。

柴火灶的火候难以掌控,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切菜的刀工更是“形态各异”。然而,正是这些“笨拙”和“手忙脚乱”,让团队协作的温情在烟火气中升腾。擅长厨艺的同学主动掌勺,其他人默契地打下手:洗菜、递调料、照看炉火。当简单的菜肴终于端上桌,尽管味道可能参差不齐,但那份共同付出后围坐分享的滋味,却格外香甜。

这顿自己动手的饭菜,远不止是果腹。它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本真与不易,理解了社区乡亲们日常劳作的辛苦。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克服困难、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空前增强。我们更加明白,禁毒宣传这项事业,正如烹制一顿饭,需要每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耐心、协作与付出,才能最终收获“无毒”社区这份沉甸甸的成果。饭桌上的交流,也成了我们复盘宣讲效果、讨论如何更好服务社区的宝贵时光。

劳动淬炼青春,烟火映照初心

拔草锄草的汗水,冲刷掉的是娇气,沉淀下的是与土地相连的责任感;灶台边的烟火,熏染出的是生活的真实,点燃的是团队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这些看似与禁毒宣讲“无关”的体力劳动与生活琐碎,恰恰是我们此行最深刻的“必修课”。

它让我们这些走出象牙塔的青年,双脚真正踩在了海寨社区的土地上,双手触摸到了生活的温度,心灵贴近了乡亲们的心跳。这份接地气的体验,让我们的禁毒宣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融入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承诺。我们深知,筑牢“无毒海寨”的防线,不仅需要知识的星火,更需要我们像清除杂草一样坚韧不拔的行动力,像经营一日三餐一样充满烟火气的持久力。在汗水与炊烟的交织中,我们服务基层的信念更加坚定,守护无毒家园的青春力量也愈发蓬勃。
作者:刘银银 白万尹 饶良豪 曾家兴 杨政金 曾玉林 来源:毕节市七星关区青海镇海寨社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塔大学子三下乡:科技赋能渔业,助力塔河乡村振兴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胡杨精神砺志 资助暖流润心
  • 为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资助政策全覆盖、广知晓的部署,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杨筑梦宣策团于7月1日-7月7日在阿拉尔各社区开展“三下
  • 07-08
  •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长征精神
  •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长征精神
  • 前往滁州长征主题精神纪念馆,学习长征的故事,体悟长征精神;拍摄素材,将参观的内容以短视频的方式发到抖音平台上
  • 07-08
  • 青春逐梦乡土,同心共筑振兴 ——河南工业大学多学院联动赋能乡村振兴
  • 深海光影启童心,自然智慧润新知--知行暑期社会实践小队赴城北小学开展实践活动
  • “青”听历史,传续薪火:湘大学子踏访新化抗战旧址群寻初心
  • 汗水浇灌无毒土壤:海寨社区的劳动课堂与烟火温情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