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之际,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实践团深入湖南省新化县,开展以“寻访被淡忘的抗战丰碑”为主题的线路调研。实践团实地考察了洋溪万人坑、科头乡叶振东烈士墓及狮子山公园抗日英烈陵园三处抗战旧址,力图唤醒有待深入发掘的民族抗战记忆。
旧址无言,历史有声。实践团踏访的新化抗战旧址群是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中,不同时空、不同视角的沉重见证。
在洋溪镇龙潭村,1945年湘西会战期间,3461名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戮。战后,当地民众以红砖水泥围砌土堆为坟以作纪念。这起发生在抗战胜利前夕的惨案正是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华暴行持续蔓延、深入腹地的残酷铁证。
图为新化县“洋溪镇万人坑”纪念旧址(朱杏芬 供图)
科头乡桃林村的叶振东烈士墓,记载着一位排长在抗战胜利前夕顽强抗击日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他的牺牲,浓缩了自七七事变始千千万万将士血战到底的悲壮历程,是全民族抗战艰苦卓绝岁月的真实写照。
图为团队在叶振东烈士纪念碑前合照(朱杏芬 供图)
狮子山公园内的抗日英烈陵园由原“伤兵山”将士公墓迁建而来,安葬着千余名在全民族抗战前线因缺医少药不幸殉国的伤员。
图为新化县抗敌伤亡荣誉公墓(朱杏芬 供图)
经过实地调研,实践团发现这些载厚重历史故事的旧址普遍面临维护力量不足、开发利用程度低、宣传手段单一等问题。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八十八周年的重要节点,如何让这些无声的丰碑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带着这份思考,实践团成员广泛走访旧址周边的居民、老党员及游客,倾听来自历史现场的回响与时代诉求,聚焦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更有效地激活、诠释并传播这些红色资源,让抗战历史的光芒穿透岁月,照亮当下。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洋溪镇万人坑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朱杏芬 供图)
青年担当,贵在力行。面对历史与现实的叩问,团队负责人表示,实践团将发挥专业优势,策划制作系列微视频、情景短剧及互动展览等融媒体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联动格局切实提升抗战历史的传播效力,弥合历史叙事与年轻世代之间的时空隔阂,凝聚国家意志与民族情感。
在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开展抗战旧址群寻访,湘大学子以行动致敬英烈,用青春智慧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
(通讯员:江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