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知郑州文物,解郑州历史” ——社会实践团队7月6日郑州博物馆开展文物宣讲

发布时间:2025-07-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6日下午,一支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郑州博物馆,以现场讲解为纽带,为参观者解码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细节,助力公众深化对馆藏文物的认知。
  午后的郑州博物馆,玻璃穹顶滤下的光线为展厅添了几分静谧。身着绿色志愿马甲的团队成员分散开来,成为当日馆内流动的文化解说员。为了这场宣讲,团队早在一周前便开启筹备:分工查阅郑州博物馆的文物档案,梳理每件文物的背景故事,甚至提前两天到馆内踩点,标记出讲解重点区域。成员们明白,要让文物活起来,讲解既要有专业度,更要接地气。
  在书画展厅,队员代文豪站在一幅清代书法立轴前,手指轻轻点过字迹:“您看这字的笔锋,像不像颜体的浑厚?但转折处又藏着作者独创的灵动——他可是当年郑州当地的文人,把对家乡的情感都融进笔墨里了。”几位游客凑得更近,有人轻声感慨:“原来书法里还藏着这么多故事。”不远处,队员代文豪正围绕一幅山水画作讲解,从“高远法”的构图技巧,谈到清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风尚,身旁的老年游客不时点头,手机镜头默默记录着讲解要点。
 
  图1: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郑州博物馆书法展厅前合影。武常盛供图
  转过回廊,石刻造像展厅的灯光柔和洒落,千年佛像在阴影里更显庄严。团队成员代俊辉背着黑色背包,正为一群年轻参观者剖析造像细节:“这尊唐代菩萨像的璎珞纹饰,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工艺密码;您再看衣褶雕刻,既写实又带着艺术夸张,就像在讲一段凝固的舞蹈。”人群中,一位大学生突然举手:“这些造像当年是怎么躲过战乱保存下来的?”代俊辉稍作停顿,笑着解释:“它们有的是历代寺庙传承,有的是考古队从地下唤醒的,就像咱们今天相遇,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唤醒呢。”回答里既有史实,又带着温度,让提问者忍不住鼓掌。
  
  图2:团队成员代俊辉为参观者讲解石刻造像文物。武常盛供图
  展厅角落,队员邵一鸣遇到了特别的听众:一位母亲抱着学龄前女儿,孩子睁着大眼睛盯着佛像。邵一鸣索性蹲下来,用更生动的语调说:“你看菩萨的手势,像不像在和你打招呼?她背后的山洞里,还藏着好多小伙伴呢!”孩子突然伸手摸向玻璃展柜,母亲刚要制止,邵一鸣却温和补充:“这些‘石头朋友’很珍贵,我们要轻轻看、静静听,它们才会把故事说给我们听呀。”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母亲也露出会心的笑。
  在“妙相艺境”展厅外的合影里,团队成员们脸上的疲惫难掩兴奋,此前他们刚合力解答了一位外国游客的疑问,借助翻译软件和手势,把佛像的文化寓意讲得清清楚楚。而在城市变迁展区,当老照片里的铁轨与现代郑州的脉络重叠,队员刘雨帆指着照片说:“这些铁轨不仅是交通线,更是郑州崛起的密码本,就像博物院里的文物,都是城市记忆的拼图碎片。”几位本地参观者听得专注,有人小声说:“原来家乡的历史藏在这么多细节里。”
  
  图3:团队在郑州博物馆“妙相艺境”展厅外合影。武常盛供图
  
  图4:团队成员在郑州城市变迁展区合影。武常盛供图
  讲解中,团队也有“小插曲”:遇到一件冷门文物,队员廖健辉一时卡壳,他坦诚地说:“这个知识点我回去补补课,下次一定讲清楚!”没想到,游客们不仅没失望,反而鼓励:“你们做的事很有意义,我们也跟着学呢。”这种双向的真诚,让宣讲多了几分温暖。
  暮色渐浓时,团队成员们聚在出口处,复盘当日的讲解。有人发现,不少参观者听完讲解后,会主动绕回文物前再看一眼,这或许就是他们此行的意义: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好奇,让文物与公众之间,多了一条理解的纽带。
  (通讯员武常盛)
  
作者:武常盛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领梦者”团队:三旗同升映初心,青春聚力谱华章
  • 一江清水烹非遗,烤鱼生态传新篇 ——“溯味巴渝”团队探寻万州烤鱼生态传承新篇
  • “四联”驱动草场镇 枇杷之乡奏响共富强音
  • 探寻二七红色印记,传承革命奋斗精神 —— 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和物资储备学院学子开展红色寻访活动
  • 中南林科大前沿AI智慧科普服务团暑期双线发力:用AI筑牢社区防线 以科普照亮乡村课堂
  • “知郑州文物,解郑州历史” ——社会实践团队7月6日郑州博物馆开展文物宣讲
  • 传承红色记忆,筑梦青春未来——吉首大学“心系旅农”社会实践团云盘塔村开展爱国教育
  • 体院“青苗筑梦”实践团开展手工课-废纸箱变“神兵利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