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探究特色农业助力乡村发展的路径,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赴铜陵市“明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5日赴铜陵南洪村生姜种植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下午3时南洪村副书记钱霞作为向导,在十亩姜田间为学子们系统讲解了当地传承数十年的生姜种植技艺。
田间研学:副书记带队解码传统种植 钱书记介绍,生姜种植遵循严苛的传统流程:清明栽种生姜块后覆盖土层,经30-50天萌芽;长出两到三片叶时进行首次浅培土,同步施加发酵农家肥,且施肥需远离姜根避免灼伤。当前正值二次培土期,学子们看到叶片上残留的菜籽饼肥料,正是刚施下的有机肥。全程禁用化学农药,除草全靠人工,四到五次培土不仅疏松土壤,更能让生姜长成独特的佛手状,与市场上短胖的食用姜形成鲜明对比。黑色遮阳网搭建的“三分阳七分阴”环境,也契合了生姜喜阴的生长特性。
非遗背后:坚守中的挑战与希望 作为安徽第二个农业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陵生姜可直接当作“水果姜”食用,其种植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亦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钱书记也坦言,姜瘟病仍是未攻克的难题,一旦发病一周内便会整片绝收,即便专家实验也未能破解,而每亩超万元的投入更让种植充满风险。
目前,当地政府通过公众号推广生姜种植与加工知识,在钱书记等村干部带动下,村民们坚持老品种传承,以传统方式保障品质。学子们在研学中不仅理解了“种植在沟里,收获在垄上”的农谚智慧,更真切感受到非遗农业在助农增收中的潜力与挑战,为后续结合专业知识探索科技助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赴铜陵市“明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供稿/通讯员:张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