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纪芳琳、夏菲菲、孙佳康、王沈瑜、李东航等同学组成“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在团队指导老师成容容、葛灵月的带领下走进如东县苴镇刘埠村,在禁渔期向渔民老张夫妇学习渔网修补技艺,探访渔港生产船。此次实践活动由夏菲菲、周承达负责全程拍摄记录。
7月的刘埠村,虽因禁渔期不见出海的喧闹,但渔村处处是开渔前的准备景象。团队抵达时,张婶正站在庭院中修补渔网。“织网讲究紧、匀、密,线头松了鱼就跑了。”她手持梭子,动作娴熟地穿梭网线,耐心向同学们讲解技巧。面对大家生疏的操作,张婶手把手纠正握梭姿势:“这渔网跟着船下过无数次海,修补得像缝伤口一样仔细。”经过反复练习,同学们终于掌握修补方法,成功修复破损网眼。

(图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实践队成员在如东县刘埠村向渔民张婶请教渔网修补技艺。夏菲菲供图)
午后,张叔带领同学们来到刘埠村渔港。岸边渔船因常年出海已显破旧,斑驳的船身、褪色的漆皮诉说着它们与风浪搏斗的岁月。“这些船跟着我们跑了十几年,每次出海都得经住大风大浪。”老张抚摸着船舷说道,“禁渔期就是渔船的’体检期’,发动机、导航仪都得仔细检修。”登上生产船,他指着舱内新安装的北斗导航系统和活水舱设备介绍:“换上这些新装备,捕鱼更精准,渔获也能新鲜上岸。”走到船尾,几卷晾晒的新渔网在风中轻晃,张叔特意提醒:“现在网眼按新规加大了,得给小鱼苗留条生路。”简单的话语,道出渔民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深刻理解。

(图为7月7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实践队成员与渔民张叔在刘埠渔港的生产船上合影留念。周承达供图)
“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禁渔期,这次亲眼看到渔民的准备工作,才真正明白生态保护的意义。”队员杨晨含感慨道。王沈瑜也表示,学习渔网修补不仅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感受到渔民对职业的坚守和对大海的敬畏。
离开渔港时,夕阳将张叔夫妇的身影拉得很长。此次实践中,青年学子既掌握了传统渔业技能,也体会到新时代渔民在传承与创新中践行生态保护的担当。据悉,团队后续将通过图文展、校园宣讲等形式,分享实践收获,为乡村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