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筑梦乡村路,‘泾’彩志愿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学院分团委书记章云冉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泾县皖南事变发生地、王稼祥故居和周恩来上岸处,重走新四军之路,开展红色学习之旅。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寻历史现场,让成员们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红色精神,深刻领会革命历史的厚重与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团队首站到达皖南事变发生地。由石柱堆砌成的“41.17”,将成员们带回到1941年1月7日凌晨。当时,奉命北移的9000余名新四军同志被七个师八万多国民党军突然袭击。面对强敌,新四军战士们浴血奋战,虽寡不敌众,但他们毫不退缩,最终仅有2000余人突出重围。置身于这片庄严肃穆的广场,队员们仿佛能听到当年激烈的枪炮声,看到先烈们坚毅的脸庞。
告别皖南事变发生地,团队来到了王稼祥故居。王稼祥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内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展览厅,队员们深入了解王稼祥同志的成长经历、革命生涯和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他在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员们驻足于入党誓词前,深刻感悟其“为民族解放奋斗终身”的坚定信仰与务实作风。
随后,团队来到了周恩来上岸处。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同志曾在此地秘密上岸,协助新四军转运物资,为重建部队提供关键支持。参观周恩来上岸处,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坚韧的意志力,面对困难不屈服的精神。正是有了无数像周恩来同志这样的革命先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才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皖南事变发生地,是新四军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悲壮史诗;王稼祥故居,培养出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先驱,是新四军在思想迷雾中的灯塔;章渡镇的古码头边,周恩来同志的运筹帷幄,为重建新四军注入了关键力量。这三个地点被新四军的红色丝线紧紧串联。这支队伍的血脉里,既有面对围剿时“向死而生”的刚毅,也有危难之际“重整旗鼓”的坚韧,更有领袖人物“挽狂澜于既倒”的智慧。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队员们必将带着这份从新四军精神中汲取的力量,让红色基因成为服务乡村的行动指南,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新四军故事”。
此次“筑梦乡村路,‘泾’彩志愿行”实践活动,是团队成员们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从皖南事变发生地的石碑颂歌,到王稼祥故居的精神传承,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感悟信仰,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未来,合肥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将持续以红色教育为引领,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等领域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