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治沙现场的生命诗学与绿色叙事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治沙纪实
7月6日,“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深入甘肃民勤梭梭树维护区,在风沙与绿意交织的天地间,记录下一场关于坚守与希望的生命叙事。当异乡的炊烟在荒漠升起,当直播镜头定格下护苗的双手,当沙棘果的酸甜沁入干涸的喉间,治沙人用平凡的日夜,在腾格里沙漠边缘书写着永不褪色的绿色诗行。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让五湖四海的身影在梭梭树下凝聚成光,将守护家园的信念,种成对抗风沙的巍峨森林。

异乡人的坚守:风沙中的“炊事班”
清晨,沙漠还裹挟着丝丝凉意,治沙基地的厨房却已飘出阵阵饭香。实践团成员推开厨房门,遇见了一群特殊的“后勤兵”——正是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阿姨们,用烟火气为治沙大军筑起温暖的后方。在热气氤氲的灶台旁,成员们架起摄像机、打开笔记本,开始与这些治沙“幕后英雄”深入交谈。在热气腾腾的灶台间,成员们发现这支餐饮保障队伍中,仅有一位当地居民,其余成员皆来自远方。从陕西赶来的志愿者阿姨,四月就扎根此地的云南小伙,还有从广州出发,经云南辗转三天火车才抵达的追梦人,他们的故事,藏在袅袅炊烟里。72岁的广东程阿姨,从珠江之畔跨越千山万水,坐了三天火车来到西北荒漠。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藏着古稀老人用脚步丈量热爱的勇气。秦腔第六代传承人赵师傅将满腔热忱融入日常,每次驾着水车驶过治沙地,总会用带着西北腔调的嗓音高声问候志愿者,那声问候像古老秦腔里激昂的旋律,给荒漠注入生机。来自陕西的金阿姨最初是为了看望孩子来到民勤,初见这里的沙化景象时,也曾在去留之间犹豫。但家族传承的爱心让她最终选择加入治沙工程,四月的风沙不仅没有吹散这份牵挂,反而让她守护这片土地的心意更加坚定。

共植希望:梭梭树下的守护行动
午后,烈日高悬,沙漠的温度急剧攀升。实践团成员随治沙工作者们踏上梭梭树种植养护的征程,开启现场直播。来到种植区域,大家在治沙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下迅速投入工作。梭梭树是沙漠里的“绿色卫士”,耐旱耐风沙,扎根后能固沙保土。种植梭梭树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格外细致。新栽的梭梭苗根系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损伤。镜头里,负责灌溉的队员们小心谨慎,大家抬着长长的水管,一步一步缓慢挪动,时刻留意脚下,生怕压到幼小的梭梭苗。遇到凸起的沙丘,几个人合力将水管高高抬起,让水流顺畅地浇灌到每一株树苗旁。浇灌时更是讲究,先用水把梭梭树周边的泥沙浇湿,再把水管深深插入沙地,停留片刻后拔出,此时会在沙地上形成一个个直径约8厘米的孔洞。志愿者们挥动铁锹,将湿润的沙土覆盖在孔洞上,每一次填土都精准把控力度,既让树苗稳固,又不压坏根系。直播过程中,网友们不断刷屏点赞,纷纷留言为治沙工作者和实践团成员们加油鼓劲。
在沙漠里劳作,体力消耗远超想象。即便好几个队员低血糖、中暑不适,仍在喝完葡萄糖和藿香正气水后继续劳作。每个人的衣衫都被汗水浸透,脸上也挂满了沙尘,但没有人喊累,人人都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只希望能让梭梭苗多存活一株,多为沙漠增添一抹绿色。


意外惊喜:沙漠里的“酸胖”馈赠
当直播镜头掠过广袤沙化土地,夕阳为治沙人镀上金色剪影的瞬间,治沙大叔用皴裂的手递来一捧沙棘果,操着带着沙粒感的土陶乡音笑道:“这‘酸酸甜甜、圆圆胖胖’的,是咱沙漠里的‘酸胖’!”镜头里,沙棘果在大叔掌心滚出橙红光斑,他极具感染力的讲解,将荒漠中的质朴与生机传递给屏幕前的每一位观众。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能生长沙棘的土地,早年连草都难觅踪迹,小小的沙棘果,正是治沙人多年努力改善生态的有力见证。这场直播成绩斐然,一举登上甘肃直播榜第78名,直播过程中更是一度冲至第58名。无数网友通过镜头,首次近距离感受到治沙工作的艰苦卓绝,治沙人在风沙中坚守的坚韧不拔精神,深深触动了大家的心弦。评论区满是“想加入治沙队伍”“为环保出份力”的真挚留言,字里行间涌动着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强烈责任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每一株扎根荒漠的沙棘,都在默默抵御风沙、守护土地;每一位坚守治沙一线的工作者,都在用行动诠释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他们,皆是绘就美丽中国壮美画卷不可或缺的笔触。一场直播,跨越屏幕的界限,点燃了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让“美丽中国”从宏伟蓝图逐渐化作亿万民众携手奋斗的生动实践。从治沙现场到网络世界,越来越多人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坚定的行动者,凝聚起守护地球家园的磅礴力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完成了治沙工作,种植区的梭梭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沙棘果在余晖下闪烁着光芒。回望治沙基地,厨房的炊烟袅袅升起,无论是异乡的阿姨们,还是坚守一线的治沙工作者,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这片荒漠上书写着动人的故事,播撒着绿色的希望。
脚下的沙粒又陷进了鞋窠,三十年了,这触感依旧清晰得如同第一天扛着铁锹走进沙丘时那般真实。民勤的黄沙总爱张牙舞爪,风一啸,就像发了狂的浪,卷着碎石子往脸上扑,村里的老房子一间间被埋,连水井都能被填成小土包。可我偏不信邪,攥紧了树苗往沙里扎,就当自己是棵梭梭,死也要在这儿立住根。天不亮就往沙海深处走,月光亮得像霜时才往回挪。衣兜里永远揣着半块干硬的馍馍,渴了就仰头灌两口凉透的井水。这些年,来来去去的人太多了。有戴着遮阳帽、背着高级相机的志愿者,头几天干劲十足,可熬不过烈日炙烤,脚底磨出泡就红着眼圈打了退堂鼓;也有幸遇见几个铁了心的伙计,我们搭伙在沙丘上搭起窝棚,扛着树苗往流沙里闯,硬是把秃山染出了层绿意。如今,我闭着眼都能摸到哪片沙丘藏着暗沟,哪块沙地能存住水汽。有人笑我是“活地图”,可我知道,这是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量出来的。看着亲手栽的梭梭苗长成防风林,再苦再累都值了。往后的日子,只要还能扛得动铁锹,我就接着和这黄沙较劲,多栽一棵,就多一分希望。
——秦腔第六代传承人赵师傅
我一个人背着行囊就出发了,选择坐火车硬座,慢悠悠晃了三天。从广东辗转火车与徒步之间。一路走到了甘肃民勤。有人问我,一个人走这么远的路,不害怕吗?我总笑着说:“一个人也可以走很远的路!”人好奇我为什么不选更快的出行方式,其实答案很简单。“选择‘慢游’不仅是为了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信条,更重要的是想用目光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这种感觉太珍贵了。徒步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和我“对话”,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与壮美。如今我已经到了民勤,这里是治沙前线,接下来我打算投身当地的治沙志愿活动。我从不觉得我的年纪大了,只想有一副好的身体,为守护这片土地出份力,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添一抹绿色。
——72岁的广东程阿姨

撰稿:彭佳蕊、任冰冰
摄图:任冰冰
初审:任冰冰
复审:张静
终核: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