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戈壁藏功映初心 安徽广院学子传 “两弹” 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6月27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核’你一起,聚变青春队”走进淠河路团安新村小区,以“讲解+回访+采访+志愿服务”的多元形式,生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实践中厚植青年担当,奏响新时代精神传承的青春强音。

  
图为队员钱红为学生讲解 万平摄

纪念馆里的红色传承

  上午,团队成员抵达纪念馆后便化身志愿讲解员,为参观来访的学生们讲述了221厂的发展历史。志愿讲解员们结合馆内的实物展品,如老一辈科研人员使用过的计算尺、实验记录本、工作证等,向学生们娓娓道来,重现了老一辈核工业人在艰苦环境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壮丽篇章。通过聆听讲解,参观者纷纷表示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罗凤云老师:平凡岗位,不凡坚守

随后,团队对罗凤云老师进行了回访。再次谈及221基地,罗老师表示,在那个特殊时期,保密工作是厂区的重中之重。从文件传达到相互提醒,严守机密成为每个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回访中,罗老师指出,虽然科学家在科研攻关中贡献卓著,但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同样不可或缺:邮局确保信件不泄密,食堂保障大家的吃饭问题,医院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这些岗位看似普通却是事业运转的重要齿轮。”罗老师寄语当代青年:“要心怀善良,拼搏奋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图为任铁安老人的奖章与老照片 万平摄

任铁安老人:隐姓埋名,为国铸盾

  午后,团队对任铁安老人进行回访。任老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泛黄的照片,记录着 221 厂的岁月痕迹,也翻开了他记忆的闸门。照片中,有他和同事们在厂房前的合影,大家穿着朴素的工装,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笑容。任老说:“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这不仅是厂区的标语,更是每一位建设者的真实写照。”他坦言,由于严格的保密政策,他们的工作不被外界理解,大家寄信回家时被乡亲们误认为是“挖矿”或“劳改犯”,他们也从未有过一丝怨言。“能在221厂工作,为国家核事业奉献,是我一生的荣幸!”任老的话语中满是骄傲与自豪。

  
团队与王玉成合照 田坤有摄

王玉成老人:初心不改,使命在肩

  接着,团队拜访了王玉成老人。王老回忆,在核事业攻坚的关键时期,原定每年一次的假期不得不延长为两年一次,大家都毫无怨言,只顾着全身心投入工作。当被问及如若时光倒流,是否还会选择投身221工作时,王老目光坚定地说:“只要国家需要,即便是现在哪怕我背着氧气罐,也要去!”采访最后,王老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永葆初心,勇担使命,以知识为刃,为祖国发展披荆斩棘。”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主动对纪念馆进行了清扫整理,大家轻轻擦拭着展馆展板,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老一辈核工业人的敬意。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221厂的历史,更深刻体会到“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 —— 那是一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传承、弘扬并践行这份宝贵精神财富,以青春之力续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作者:项郭荣 来源:“核”你一起,聚变青春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戈壁藏功映初心 安徽广院学子传 “两弹” 薪火
  • 衡阳师范学院“三下乡”:笔尖诉母爱,信笺递感恩
  • 清风拂面处,实践正当时——巢湖学院学子追踪基层廉洁文化建设“双样本”
  • 墙绘“说”清廉,牌匾“传”家风——巢湖学院实践团探访汪桥村廉洁文化“看得见的传承”
  • 植保力量深入基层,深刻理解农资终端及橄榄产业面临的挑战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