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青年共话健康 学术交流赋能基层科普
夜幕降临,绩溪会议室里依旧灯火通明。7月2日晚,一场特殊的学术交流会正在这里举行——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星火青年志愿服务队与扬州大学医学部的学子们围坐在一起,围绕“中西医结合如何赋能基层健康科普”展开热烈讨论。这场跨越城市的对话,不仅碰撞出学术火花,更为乡村健康科普探索出了新路径。
交流会伊始,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队员们就带来了“硬核”分享。针灸推拿专业的赵宁走上讲台,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面装着不同型号的三伏贴。“大家看,这是我们医院特制的三伏贴,药材以麻黄、白芥子为主,不同穴位贴敷能防治不同疾病。”他边说边展示贴敷部位图,“比如贴大椎穴能预防感冒,贴肺俞穴能缓解哮喘。”为了让听众更直观理解,他还结合《黄帝内经》解释:“三伏天阳气最盛,此时贴敷能借助自然阳气,把体内寒气‘逼’出来,这就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智慧。”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周凯听得格外认真,他拿起一片三伏贴仔细观察:“我们在社区科普时,很多老人担心贴敷会过敏。你们在基层实践中,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赵宁笑着回应:“我们会提前询问过敏史,还准备了紫草油,万一出现红肿,涂抹后能缓解。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教大家‘辨体质贴敷’,比如阴虚体质的人要减少贴敷时间。”这个实用的回答让在场学子频频点头,周凯迅速在笔记本上记下:“基层科普要兼顾效果与安全,细节决定信任。”
在实操展示环节,气氛愈发热烈。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队员们现场演示艾灸和拔罐,推拿专业的李佳琪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艾灸时要离皮肤3厘米左右,感觉温温的但不烫才合适;拔罐留罐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体质弱的人要缩短。”扬州大学的学子们轮流上前体验,针灸专业的王媛感慨:“以前觉得中医操作‘凭感觉’,今天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讲究。这些标准流程要是能做成视频,基层医生学起来肯定更方便。”
这个想法立刻引发了共鸣。“我们可以合作制作科普短视频!”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队员张毅提议,“比如用动画演示三伏贴的原理,用真人视频教艾灸手法,再配上你们擅长的现代急救知识,内容肯定更全面。”扬州大学的周凯补充道:“还可以加入‘乡村常见病症应对’板块,比如中暑了怎么用藿香正气水,扭伤了怎么用推拿缓解,这样老百姓一看就懂。”两个团队越聊越投机,当场约定要共同打造“中西医结合健康科普系列短视频”。
讨论间隙,队员们还分享了各自在基层的实践经历。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李雨桐说起白天在健康服务点的见闻:“有位老人常年膝盖痛,我们给他做了艾灸,他说‘比吃止痛药舒服’。但他不知道,艾灸后不能马上吹空调,这说明我们的科普还不够细。”扬州大学的陈欣则提到:“上次在乡村宣讲心肺复苏,很多村民觉得‘用不上’,后来我们结合农忙时可能出现的意外场景讲解,大家才认真听。”这些真实案例让在场学子深刻意识到,基层科普不仅要“有料”,更要“对味”,必须贴合当地生活实际。
交流会的最后,两校学子围绕“如何让中医文化走进青少年”展开 brainstorming。有人提议设计“中医小侦探”游戏,让孩子们通过辨认药材、寻找穴位闯关;有人建议在乡村学校开设“中医兴趣课”,用五禽戏代替课间操;还有人想到可以邀请老中医走进校园,讲述中医药在革命年代的故事。“今天的交流让我明白,中西医不是对立面,而是互补的战友。”扬州大学的周凯在总结时说,“未来我们要一起努力,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和现代医学技术,都能成为守护乡村健康的力量。”
深夜的会议室里,掌声久久不息。这场历时4小时的交流会,不仅促成了两校的合作意向,更让青年学子们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点。安徽中医药大学带队老师王教授感慨道:“基层健康科普需要新鲜血液,更需要跨界思维。这些年轻人的想法,或许就是破解乡村健康难题的钥匙。”而对于星火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说,这场交流是“三下乡”活动中意外的收获——他们带着满满的灵感回到住处,开始构思明天的助农直播如何融入更多健康知识,让中西医结合的智慧,随着山间的风,吹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作者:何娅婷 来源:三下乡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