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乡村共融绘徽韵,青春赴农助振兴”实践助农团奔赴砀山,聚焦当地标志性产业——砀山酥梨,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梨园基地、加工企业、电商前沿,以实地调研为笔,勾勒出酥梨产业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人才引领下的振兴图景,书写青春与乡村的深度对话。
科技赋能:千年梨园的智能革新
在砀山县壹号梨园,智能设备与百年梨树相映成趣。23个土壤墒情传感器、5座微型气象站构建的监测网络,实时回传环境数据,驱动地下滴灌系统精准运作,节水超30%;太阳能杀虫灯与虫情测报灯配合黏虫黄板,自动诱捕害虫,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削减,优质果率提升至92%。12台智能防霜冻机在今春“倒春寒”中力保梨花坐果,单果均重与糖度稳定在优质区间。园艺场工作人员介绍,智能管理系统将百年种植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决策模型,新农人也能通过手机远程掌控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实现“数据种田”。从“看天吃饭”到“智慧务农”,科技为传统梨园注入新动能,让砀山酥梨在品质赛道上加速奔跑。
该图为早春防霜系统
王贤隆供图
产业延伸:一颗酥梨的“全链价值”
该图为长满酥梨的砀山酥梨树图
王贤隆供图
促进团走进酥梨深加工企业,见证鲜果到梨汁、梨膏、梨脯的“蜕变”。企业通过“鲜果-初加工-精深加工”三级体系,将品相稍差的酥梨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综合利用率达95%,有效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电商平台在拥有3万粉丝的账号上,砀山酥梨深加工产品凭借直播带货、私域运营等模式,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复购率超30%。从田间到车间,从线下到云端,砀山酥梨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带动冷链物流、包装设计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生态。
人才引领:新农人的创业火种
该图为促进团成员与陈开森交流电商经验
王贤隆供图
在电商产业园,促进团对话当地产业带头人陈开森。其办公室内,“宿州市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牌匾,讲述着从2014年朋友圈卖梨到如今运营多平台、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的创业历程。陈开森通过统一供苗、技术培训、订单收购,将小农户纳入标准化产业链,让“老手艺”对接“新市场”。他的故事是砀山“新农人”的缩影:既懂传统种植,又善电商运营;既深耕土地,又胸怀市场。陈开森还跟促进团员们说:“虽然我的初衷是用互联网赚钱,但随着砀山酥梨产业越做越好越来越受到各地人名的喜爱,我也有了属于自己家乡的荣誉感!”这些“领头雁”以创业激情点燃产业升级火种,吸引更多青年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
实地调研:青春视角下的收获
该图为促进团团员与良梨村村书记合影
翟龙邦供图
此次实践,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团队见证了砀山酥梨产业在科技、产业、人才维度的升级,更以行动诠释青年责任:用专业知识赋能乡村,用青春视角记录变革,用实践成果反哺土地。砀山酥梨的枝头,不仅挂满丰收的果实,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实践团的脚步,不仅丈量产业脉络,更踏出青年助力乡村的坚实路径。未来,这份青春力量将继续在田间地头涌动,为乡村振兴绘就更绚丽的画卷。
(通讯员:王贤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