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海上溢油应急处置流程,增强青年学子海洋环保意识,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碧海青耘,向海而兴”蓝海筑梦实践队成员于7月4日赴南通如东小洋口港,登上南通亿洋船务有限公司专业油污处理船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通过设备体验、一线船员访谈及与正高级指挥面对面交流,系统学习海上溢油应急响应知识与技术。
(图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在洋口港合影留念。姜一凡供图。) |
登船实践:零距离接触油污处理“海上卫士”,港口码头中,橙红相间的油污处理船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在工作人员引导下登船,参观船载核心设备——包括可折叠式围油栏、大流量收油机以及智能监控系统。船员现场演示收油机启动流程后,队员们尝试操作液压控制面板,体验如何通过调节转盘转速适应不同油膜厚度。“设备响应速度远超想象!”队员在操作后感叹,“科技让环保行动更加高效。”
(图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在小洋口拍摄溢油处理船。姜一凡供图。) |
一线访谈:聆听惊心动魄的应急处置故事,“接到溢油警报后,我们必须在2小时内完成出航准备。”拥有15年工作经验的轮机长向实践团讲述实战经历。通过采访船员,队员们了解到应急响应全流程:从卫星遥感定位油污范围,到根据海况制定回收方案,再到船员24小时轮班作业直至海面清洁。2021年某外轮碰撞事故中,该船曾连续作业72小时回收原油200余吨,成功遏制生态灾难蔓延。
(图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在岸边听郑高级指挥介绍各船只。姜一凡供图。) |
专家点睛:透视技术背后的责任与担当,郑高级指挥以青岛“交响乐”号等案例为切入点强调:“溢油处理每延迟1小时,污染面积可能扩大10倍。”在船舱会议室,他详细解析了国家海上溢油应急预案的分级响应机制,并指出:“保护海洋既要依赖先进技术,更离不开从业者的责任意识。”面对团队成员提出的生物降解技术应用、国际协作难点等问题,郑指挥逐一解答,引发热烈探讨。
青春合影:以专业守护碧海蓝天,活动尾声,实践团与郑指挥及全体船员在甲板上拉起“科技护海,青年同行”横幅合影留念。团队负责人表示:“这次登船经历让我明白,环保不仅是口号,更是专业、速度与担当的结合。”后续实践团将编制船舶溢油应急科普手册,面向沿海社区开展海洋保护知识宣传。
(图为7月4日,“碧海青耘,向海而兴”团队与郑高级指挥和船上船员合影留念。杨文轩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