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月底,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湘潭市中华文化传承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巫家拳与青山唢呐。通过传承人访谈、问卷调查、技艺展演教学及中外共学活动,团队系统梳理两大非遗现状,并探索数字化与国际化的破局路径。
一、传承困境与数据印证
团队通过采访巫家拳第七代传承人颜凯章教练了解到:巫家拳在湖南乃至湘潭本地中知晓度比较低,尽管他们为拓展巫家拳的知名度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成效甚微。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九成的湖南本地人表示并没有听说过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
青山唢呐那边也遇到了同样的发展困境。地处乡镇,传播范围本就有限,加之近年来愿意学习这项非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在传统的红白喜事演出需求也急剧下降,青山唢呐的辉煌历史早已不再。问卷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八成左右的人并不了解这一非遗文化。其传播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实践团成员在湖南科技大学进行调查实践团成员摄
二、巫家拳:从展演到文化跨国交流
6月25日,代表团先前往湘潭市岳塘区梦想家综合运动馆拜访巫家拳传承人颜凯章。颜教练热情地向调研团队展示了巫家拳的基本步法:以寒雀步、三叉步为基础,连续施展扁肘(横扫发力)、擂肘(中线突进)、搁肘(格挡反击),展现"欢、趋、威"三神要诀。注意到团队成员敬佩与热切的目光,颜教练更是慷慨地指导团队成员练习步法切换与肘部发力原理。外国留学生积极加入体验环节,感受巫家拳的独特魅力。一位外国留学生兴奋地说:“我感受到了腰部在发力,中国武术的攻防智慧让我着迷,回国要分享给朋友!”
颜教练展示巫家拳实践团成员摄
青山唢呐:工艺与技艺的沉浸体验
6月30日,团队赴湘潭县石鼓镇拜访青山唢呐的代表性传播者易礼强。易老指出:"手工制作周期长、收益低,导致青年从业者稀缺。"他现场选取五年生楠竹,经烘烤校直、开凿音孔、镶嵌铜碗,制成唢呐主体,强调"铜芯厚度决定音色厚度"的工艺秘诀。
在技艺传授环节,易老先演奏《青山调》展示七孔唢呐的丰富表现力,随后指导团队练习持器姿势与气息控制。"哨片含三不咬七,用丹田托住气息",他手把手纠正学生的吹奏角度。外国语学院一位学生首次吹出完整音阶后感慨:"震动通过竹管传递到手掌时,真正理解了非遗的物理温度。"
实践团成员在易老师指导下拉二胡实践团成员摄
三、青年方案:数字化破局共识
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对于扩大本土非遗文化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对于巫家拳,可以开发动作捕捉短视频库,拆解招式制作15秒健身教程;设计AR体感课程,通过手机摄像头实时校正用户动作。对于青山唢呐,可以建立三维数字乐器博物馆,展示制作工艺全流程;录制分级教学视频,配套气息训练游戏程序。这就充分实现了非遗文化与当代数字技术的紧密结合,非遗文化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以更加利民的面目出现。
团队成员制作的AI数字人表情包
"两项调查印证了共同规律——非遗断层主因是传播失效,而非价值缺失。"团队指导老师总结道,"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有认知意愿,但需要符合数字时代语境的转化。"
颜凯章与易礼强均对实践成果表示认可。颜教练指出:"大学生用短视频思维解构传统武术,让百年拳法有了触达年轻人的可能。"易老特别珍视团队记录的工艺数据:"这些影像能让千年技艺跨越时空限制。"
目前,团队已完成巫家拳核心招式、青山唢呐制作工艺等高清素材采集,两项非遗的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已进入实施阶段。
实践团与易老师的合影实践团成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