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盛夏,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实践团走进安徽砀山,在这片被誉为"中国酥梨之乡"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对话。从壹号梨园的果木芬芳到电商达人的奋斗经历,从与基层干部的座谈交流到田间地头的农户调研,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乡土,以青年视角观察乡村发展脉动,在实践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与思考。
梨园初探:产业根基里的乡村密码
图为村书记在讲解梨园
实践首日6月30日,团队与村书记一同漫步壹号梨园,繁茂的果树间,酥梨压弯枝头的景象令人欣喜。村书记边走边介绍,这片梨园不仅是砀山酥梨的核心产区,更是当地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从品种改良到种植技术升级,从病虫害防治到土壤生态维护,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产业振兴的密码。"砀山酥梨能远销全国,靠的不仅是口感,更是标准化种植打下的品质基础。"村书记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根基的稳固正是乡村发展的底气所在。
电商解码:数字浪潮中的创业样本
图为陈开森和他的荣誉
次日7月1日,实践团拜访了当地电商达人陈开森,在他的办公室里,那面挂满荣誉奖状的墙,宛如一步无声的奋斗史书,诉说着他在农产品电商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彰显出砀山农产品线上销售的辉煌历程。"2014年家乡梨大丰收却卖不上价,几毛钱一斤的梨在城里超市能卖几块钱,我就想为啥不能通过互联网把家乡好货带出去。"陈开森的创业初心朴实却充满力量,从最初通过大巴车往合肥带货,到如今运营多个抖音账号、建立专业冷库物流体系,他的经历正是砀山电商发展的生动缩影。
"五斤装酥梨顺丰快递成本五六块,十斤装九块左右,破损率极低。"完善的物流体系和100-120元/日的临时用工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上行的痛点,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当听到疫情期间电商渠道逆势增长,帮助农户减少损失时,队员们更深刻体会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价值。
思维碰撞:青年智慧点亮振兴之路
图为两校交流发言
在李庄镇与合肥经济学院师生的座谈会上,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团县委副书记谢文豪对实践团队的调研热情给予肯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不仅是观察记录,更要带着专业思考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镇村干部详细介绍了李庄镇在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从酥梨产业链延伸到农旅融合规划,每一个发展议题都引发了队员们的热烈讨论。
田野调研:黄桃丰收里的民生温度
图为学生对村民进行交流调研
座谈会后,实践团深入乡村开展调研。正值黄桃丰收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队员们走进果园,与农户拉家常、算收成账。"今年黄桃亩产约5000斤,收购价每斤2.5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能挣七八千元。"一位桃农的账本,记录着丰收的喜悦,也反映着农产品种植的成本与收益结构。队员们发现,尽管丰收带来了可观收入,但农户对市场行情波动的担忧、对种植技术升级的需求依然明显。
在梨树王景区,古老的梨树与现代化的旅游设施相映成趣。这棵梨树王有300多年树龄,是砀山梨文化的活化石。队员们深度认识到,乡村旅游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何在保护古树资源的同时,开发更多文旅体验项目,让"梨树王"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IP,成为队员们调研记录里的重点思考。
青春回响:实践归来话担当
图为三下乡实践团合影
从壹号梨园到与电商直播达人的对话,从座谈会现场到梨树王景区,砀山之行让实践团成员对乡村振兴有了立体认知。这里有传统农业的深厚根基,有数字经济的蓬勃活力,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有农户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正如队员小王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当听到村书记讲述产业升级的规划,当与老乡们坐在地头聊收成,才真正理解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无数人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事业。"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乡村发展现状的深入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青年学子们在与乡土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也明确了自身肩负的责任。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砀山徐徐展开,而这场青春与乡土的遇见,也必将成为实践团成员心中难忘的记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实践中去。
通讯员翟龙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