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向美优)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长,推动地方特色产业繁荣发展,吉首大学“碳氢氧”五彩缤纷社会实践团经过周密策划,于2025年6月29日举办杨柳乡白酒产业专项培训。此次培训紧密围绕当地白酒产业实际发展状况与面临的关键难题,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讲授,旨在帮助团队成员夯实理论基础,为后续深入产业实践、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
杨柳乡包谷酒产业颇具规模,现有35至36家白酒作坊,年产量约60-70万斤。然而,其专业标准化现状不容乐观。生产上,依赖传统经验式操作,蒸馏仍采用烧柴、烧碳等落后方式,缺乏科学规范的流程。以粮食转化率为例,100公斤玉米仅能产出约30公斤酒,远低于标准化生产水平。酒品质量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参差不齐,酒精度数在50-70度间大幅波动,且玉米品种混杂、生产流程随意,导致酒质稳定性差。在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中,无标准化的产品难以获得消费者信赖,制约了产业的市场拓展。
培训现场,余佶老师直击痛点,围绕白酒国家标准展开深度解读。针对现行GB/T26761-2011及即将发布的GB/T10781.15-202X,从感官指标到理化要求,结合杨柳乡包谷酒生产实际,细致剖析检测、取样流程,强调检测必须严格遵循GB/T10345。在发酵工艺环节,他点明当前7天短发酵的弊端,详细讲解15-21天低温长发酵这一标准化工艺的优势与操作要点,助力提升酒品质量。
余佶老师多次强调,专业标准化是杨柳乡包谷酒产业破局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酒业的标准化发展至关重要。标准化不仅能提升包谷酒的品质与稳定性,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规范生产流程、厂区布局及检测标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引导作坊向规范化方向改进,杨柳乡包谷酒产业有望从“小散乱”走向“精而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
此次培训是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深化“三下乡”服务地方产业的又一有力举措。未来,学院将持续关注杨柳乡包谷酒产业发展,开展更多专业标准化培训与技术指导,助力产业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