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经纬织锦色,法治薪火护非遗
——湘大法科学子赴常德市科学技术馆研学体验
通讯员:唐诗、甘闻文、张茗钰
6月28日,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团委、学生会赴常德实践调研团走进常德市科学技术馆湖南天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在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和经理唐琦雯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与宋锦这一华夏丝织“活化石”的深度对话,亲身体验这一非遗手工的独特魅力。
经纬之间:千年宋锦的华章与隐忧
当唐老师用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一幅幅宋锦珍品时,湘大法科学子聚精会神,目光被那千年经纬吸引。在“法护非遗,沅澧传承”的号召下,湘潭大学法学学部三下乡非遗保护宣讲团的学子们正式踏入这方文化空间,开启了一场与宋锦——这华夏丝织“活化石”的深情相会。

作为在江南烟雨中织就的一部流动的非遗史诗,“宋锦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一曲无声的乐章。”唐老师的声音在教室中回响。大屏幕上,中国四大名锦——宋锦、蜀锦、云锦、壮锦的精美纹理徐徐展开。而宋锦,以其独特的“活色生香”工艺与典雅内蕴的文化品格,牢牢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唐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宋锦“三枚斜纹”组织结构的精妙与“挑花结本”程序的繁复,投影中细腻的缠枝莲纹、灵动的龟背纹,无声诉说着宋锦承载的礼制内涵与审美高度。
然而,当谈及当代社会宋锦等传统技艺所面临的传承人断层困境时,唐老师话语间充满忧虑:“大多数非遗的手艺人屈指可数,甚至只剩下了唯一的传承人,而学习非遗的周期很长,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时间去真正学习非遗,传承非遗了。”这不仅是技艺的危机,更是文化根脉的流失危机。
指尖传承:当古老纹样邂逅青春创意
随着唐老师介绍的深入,课堂转入令人兴奋的手工制作环节。唐老师带来了印有经典宋锦纹样的特种布料,指导队员们将其精心贴合于小巧模具之上,再以胶水稳固。方寸之间,宋锦的华美纹样瞬间跃然其中,焕发出时尚新生。
手工教室内洋溢着专注与热情,唐老师穿行于队员之间,耐心指导每一个细微步骤——从布料裁剪的角度控制到胶水用量的精准拿捏,她的每一个点拨,都是一次传统工艺向年轻一代的郑重传递。“这个四叶草形状有点难度,在剪裁布料时可以把凹进去的部分剪开,锦布会更加严丝合缝……”当一件件融合了古典意蕴与现代实用性的宋锦发夹、发圈在队员们手中诞生。他们灿烂的笑容与自豪的展示,让冰冷的织物被赋予了青春的温度与活力。

以法为盾,以心为火:守护沅澧非遗的星火誓言
活动尾声,唐琦雯老师热情地分享了其公司创立的初心:搭建桥梁,让深藏于历史尘埃的非遗明珠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深爱。“我们做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火种的传递。”她看着队员们手中作品,郑重呼吁,“常德沃土,非遗瑰宝众多,它们的存续,亟需每一位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力量的关注与行动。法律是守护它们的坚实盾牌,而你们的热爱与参与,是照亮其未来的不熄薪火。”最后,唐老师代表公司赠予队员们见面礼——以常德地标性建筑为原型的文创书签。精致的书签背后,是对常德的深深热爱,以及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热忱。
“法护非遗”,不仅需要书斋里的条文钻研,更需要田野间的躬身实践。这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对湘大法科学子而言,远不止于一次知识的获取或手工的体验,它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法治责任的启蒙。当宋锦的纹样在年轻的手中绽放新生,当法治的信念与文化认同感在他们心中交融,一条以法律智慧守护非遗瑰宝、以青春热忱激活古老技艺的沅澧传承之路,已然在他们脚下坚实铺展。这份由指尖传递的温度与信念,正是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生生不息、弦歌不辍的最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