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衿探遗,泥趣承韵——江苏大学学生团队探寻太平泥叫叫的匠心温度

发布时间:2025-06-29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青衿探遗,泥趣承韵——江苏大学学生团队探寻太平泥叫叫的匠心温度

一、 启程篇:集结号角,匠心启航

2025 年 6 月 26 日上午,随着夏日的暖阳,由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非遗守艺者”实践服务团队组成的“青衿探遗, 泥趣承韵”活动团队,在校园内举行了简短而庄重的出征仪式。 指导老师刘振在致辞中鼓励学生们: “用你们的知识和热情,为非 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随后,团队成员满怀激情地踏上了前往西津渡的旅程,开始了他们对“太平泥叫叫”非遗手艺的探索之旅。
 

二、实践篇:古韵今承,非遗触新

太平泥叫叫作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镇江地区独特的民间玩具和吉祥物,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 底蕴与美好寓意。 活动伊始,非遗传承人周宝康热情地迎接了志愿者们,带领大 家参观了陈列着众多精美作品的展览区。形态各异的太平泥叫叫, 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背后似乎都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让志愿者们对这门传统技艺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随后,在体验区里,周师傅为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太平泥叫叫的传说故事。相传,大禹时期,其手下大将张渤在镇江华山村率众掘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却不幸中毒身亡。村民为纪念他, 用泥土捏制成泥叫叫,并钻上哨孔,吹响哨声以招张将军之魂, 祈求太平,这便是“太平泥叫叫”名字的由来。周师傅还展示了 “鱼化龙”“荷包”“双龙戏珠”等经典造型,讲解了它们各自象征着吉祥、幸福、团圆等美好寓意,极大地激发了志愿者们的兴趣。

在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后,便进入了紧张又有趣的制作环节。周宝康 大师耐心地向志愿者们演示了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制作步骤, 从选泥、塑形,到雕刻、打孔,每一步都饱含着技巧与匠心。志愿者 们纷纷动手尝试,有的独自创作,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有的两两合作,相互交流创意,共同完成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塑形不够美观、哨孔位置不准确等,但在传承人的悉心指 导下,都一一克服,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太平泥叫叫。
 

三、成效篇:非遗凝彩,泥韵生辉

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捧着自己的作品,满心欢喜。大家纷纷表示,这次非遗体验传承实践活动,让他们收获颇丰。不仅亲手体验了太平泥叫叫的制作过程,掌握了一门传统技艺,更深入 了解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美好寓意,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 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太平泥叫叫,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志愿者们 获得了“荣誉传承人”的荣誉证书。

此次活动,不仅为志愿者们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实践机会,也为太平 泥叫叫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志愿者团队还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 非遗传承活动,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

四、回响篇:承古拓新,韵传千秋

此次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的 “西津渡太平泥叫叫”非遗体验传承活动,以青年实践为笔,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间架起桥梁。志愿者亲手制作的每件太平泥叫叫 作品,都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手工 艺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发挥学科特色与青年力量,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一方面,结合电子信息专业优势,利用数字技术对太平泥叫 叫进行三维建模、线上虚拟展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拓 宽传播路径;另一方面,计划与中小学、社区深度合作,打造“非遗 课堂”品牌活动,将太平泥叫叫的制作体验与科普教学结合,推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融入社区。江苏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将以更扎实的行动,让太平泥叫叫这一古老技艺在创新传承中焕发时代生机,让非遗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
作者:沈启文 来源:江苏大学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沈启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踏馆藏,乡野传文脉
  • 青春筑梦三下乡,反诈宣传护银龄——“青春反诈行,守护夕阳红”实践教育活动纪实
  • 【暑期社会实践】“探寻红色根脉,传承革命薪火”
  • “乡”约正定·绿色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