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石台县调研
2025年6月19-21日,“赴池州市石台县红色文化考察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来到池州市石台县,与当地文旅部门联合,循着红色足迹,探寻石台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
踏访红色展馆,追溯峥嵘历史 实践首日,成员们走进位于大演乡严家古村的石台县红色文化展示馆。馆内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影像,全景再现了石台在革命时期的战略地位——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活动区域,这里曾先后成立中共徽州工委、江南特委等政权组织,领导农民团开展游击斗争与土地革命。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凝视着展厅内陈列的旧军装、煤油灯等遗物,仿佛听见了当年红军战士在皖南山区发动群众、抵御外敌的呐喊。展馆一层大厅以视频形式讲述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策应长征”的历史,更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石台革命在全国抗战版图中的关键意义。
缅怀先烈英魂,感悟信仰力量 次日,实践团怀着肃穆之情来到县城东部马鞍山的烈士陵园。在十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全体成员默哀致敬,塔身镌刻的毛主席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绕塔而行,碑文记载的解放战争时期烈士事迹让成员们眼眶湿润:那些为民族解放捐躯的年轻生命,用热血在皖南山河间筑起精神丰碑。
随后,团队前往老鼠山脚下的中共石青太县委旧址纪念碑。据碑文记载,1934年中共皖南特委在此建立石青太县委,短短六个月内领导三县群众创立以石埭为中心的游击区,为“珂村暴动”奠定基础。“原来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是革命火种燎原的起点。”一位成员轻抚碑刻感慨道。
探访红军医院,触摸血色温情 在七都镇新棚村,皖南红军总医院旧址的土墙木梁仍保留着1934年的模样。斑驳的病房、简陋的手术台与锈迹斑斑的药箱,诉说着当年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如何用草药与意志为红军伤员疗伤的故事。当地老人回忆:“医院分门诊部和住院部,伤员们白天躲在山林,晚上才敢来换药,医护人员连盐水都要反复消毒用。”团队成员通过采访村委工作人员,挖掘出更多细节:这家仅存半年的医院,曾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伤员开创了皖南革命根据地医疗救治的先例,每一道疤痕都凝结着军民鱼水情。
传承精神火炬,续写时代新篇 实践尾声,成员们在总结会上展开深度反思:尽管收集了百余件文物影像、记录了十余个口述故事,但红色文化展示馆的展陈细节仍待深挖,与亲历者的交流也因行程紧张留有遗憾。“我们计划用短视频还原红军医院场景,开发‘革命遗物盲盒’文创,让历史从史料走向生活。”团队负责人表示。
从红色展馆的史料钩沉,到烈士塔下的精神洗礼,再到红军医院的温情触摸,石台之行让成员们读懂了“信仰”二字的重量。“当我们在旧址捡到一枚锈迹的子弹壳,突然明白传承不是口号——”一位成员在日记中写道,“要像当年红军守护伤员一样,把这些精神财富护在掌心,传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