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黄河奔腾孕文化魂,海洋浩瀚铸文明根

发布时间:2025-02-1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黄河奔腾孕文化魂,海洋浩瀚铸文明根
为深入贯彻 “十四五” 规划中关于文化传承创新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助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海牧渔实践队于1月22日走进东营市黄河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入海的关键节点,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融合特色文化,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实践队一行踏入黄河文化博物馆,一面巨大的“黄河纪事年表”展板呈现在眼前。展板上以编年体形式,详细记录了黄河相关的重要事件。从大禹治水时期人们为应对黄河水患所采取的措施,到历代诸如汉代瓠子堵口、明代潘季驯治河等重大治理工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一系列科学治理与开发项目,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等内容,均有清晰呈现。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讲解,实践队员了解到不同时代黄河治理的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程度以及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
 
图为工作队员为实践队员讲解黄河纪事年表。张孜硕 供图
通过对“黄河纪事年表”的学习,实践队对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为后续深入探究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营地区凭借黄河入海口独特的地理优势,坐拥丰富的地下卤水和广袤滩涂资源,盐业便已成为齐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今,先进的制盐工艺让盐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不仅满足了日常食用需求,还在化工、医药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盐文化展厅,这里陈列着古代制盐的各种工具,墙上展板详细介绍了此地盐业的辉煌历史,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足见在古代,盐业便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并且与海洋贸易紧密相连。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盐文化展厅。张业鹏 供图
不仅如此,黄河入海口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物产。在博物馆的特色物产展示区,“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整齐陈列。这些农产品品质上乘,与其独具一格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实践队员了解到,黄河携带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肥沃土地,海洋咸淡水交汇为水产品提供独特生长条件,当地渔民和农民利用双重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和渔业发展模式,不仅产出黄河口独特的粮食,也是两种文化在经济领域融合的生动体现。
 
图为黄河口生态大米展示。周钰晴 供图
为让参观者更直观感受黄河入海口的魅力,博物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技术。实践队队员在互动触摸屏前详细了解入海口地理风貌、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通过VR体验身临其境目睹黄河奔腾入海和湿地秀美风光,对入海口文化有了更深刻、立体的认识。
此次参观黄河文化博物馆活动,对于耕海牧渔实践队的队员们来说收获颇丰,实践队队员刘懿萱表示:“这次参观让我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了两种文化在黄河入海口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历史、民俗和经济等方面,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河奔腾,孕育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海洋宽广,迎接着每一位怀揣梦想的游子归来。耕海牧渔实践队此次对黄河文化博物馆的探访,深刻揭示了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在东营这一黄河入海关键节点的独特融合现象,不仅展现了两种文化在地理、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更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耕海牧渔实践队将加强对这一文化融合现象的研究与思考,为推动两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赵昌远)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赵昌远 供图
 
作者:赵昌远 来源:原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黄河奔腾孕文化魂,海洋浩瀚铸文明根
  • 探涛雒鱼灯历史,传华夏非遗匠心
  • 探涛雒鱼灯历史,传华夏非遗匠心
  • 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奔赴涛雒古镇,探寻鱼灯自明初起的历史,师从成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深入调研其文化意义,并计划
  • 02-12
  • 涛雒鱼灯:溯源历史,续写渔家灯火新章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