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漂城倾爱意,儿孙绕膝暖亲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老年人口的迁徙规模也在持续扩大。由此,“老漂族”这一群体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切。事实上,“老漂族”的生活布满荆棘。各地迥异的生活习惯,给初来乍到的他们带来极大挑战。2025年1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乐享桑榆”社会实践队踏上征程。队员们深入日照市曲阜师范大学家属区、前大洼社区、曲师大附小门口以及卧龙山街道碧海路社区等老漂族聚集区域,开展了一场极具针对性的调研。通过这次深入调研,实践队全面梳理出“老漂族”普遍面临的问题,为后续制定有效解决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队员们将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系统整理、深入分析,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实践期间,队员们与“老漂族”倾心交谈,耐心倾听他们背井离乡后的酸甜苦辣。从初到城市的陌生与不安,到难以融入的孤独与无奈,再到与子女相处的矛盾与困惑,队员们都详细记录。为全方位了解老漂族的生活,队员们还积极与社区其他成员沟通,包括社区工作人员、邻居等。通过他们的视角,进一步挖掘老漂族在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困难。不仅要适应饮食口味上的天差地别,还得克服气候环境的巨大差异。更为突出的是,由于成长背景和时代的不同,老漂族与子女在生活理念上存在显著分歧。在教育孙辈上,老一辈奉行传统严格的管教方式,而年轻一代更崇尚自由宽松的教育理念。消费观念上,老人们秉持节俭,子女们则更注重品质与体验。这些差异常导致家庭矛盾频发,严重影响老漂族的生活质量。为深度剖析“老漂族”面临的各类生活难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实践队队员首站抵达曲阜师范大学家属区。经初步摸排,发现该家属区内的老人,无一例外都是因子女在此就业,才跟随迁至此处。为确保调研有序、高效进行,实践队成员合理分组,分成两队,分头深入家属区,对老人们展开细致调查。果不其然,调查结果显示,这里的老人基本都是随子女迁移而来的“老漂族”。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队员幸运地遇到了正前往水房打水的杨奶奶。杨奶奶操着一口浓浓的山东济宁口音,热情地与队员们攀谈起来。她告诉队员,自己随着在日照工作的子女搬到这里,回忆起初来乍到的日子,杨奶奶感慨万千,毕竟这里与家乡相隔甚远,风俗习惯截然不同,诸多方面都让她难以适应。慢慢地,杨奶奶不仅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还结识了不少同样因子女工作来到此地的“老漂族”朋友。
此次“乐享桑榆”实践活动,与“老漂族”近距离接触,倾听他们的故事,队员们切实体会到这一群体背后令人动容的付出。他们怀揣着对子女深沉的爱,毅然决然地背井离乡,告别熟悉的生活环境、亲朋好友,踏上陌生城市的土地。在这全新的环境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即便如此,老人们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努力适应着一切,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为子女解除后顾之忧,只为看到子女能够在事业上安心拼搏,生活幸福美满。承载着实践队对“老漂族”满满的关切与期望。衷心希望各地政府相关工作部门能够以此次实践成果为契机,高度重视“老漂族”问题,加强对相关解决措施的规划与部署。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地为“老漂族”排忧解难,政府部门在解决“老漂族”问题上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张欣萍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张欣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涛雒鱼灯历史,传华夏非遗匠心
- 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奔赴涛雒古镇,探寻鱼灯自明初起的历史,师从成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深入调研其文化意义,并计划
-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