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井离乡的守望者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担“带孩子,做家务”的重任。其中,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走进陌生的环境。除了整天忙着带孩子、做家务之外,语言不通、智能鸿沟、孤独、异地就医报销难、担心体力精力不够成家庭负担等,也是“老漂族”无时无刻面临的问题。
由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的社会实践队伍,在山东省日照市曲师家属区、前大洼社区及碧海路社区开展实地访谈的活动。2025年1月9日,“乐享桑榆”实践队伍于线上正式召开出征仪式。本次实践走进“老漂族”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了解老漂族目前的困境及社会关怀情况。
远离家乡只为替孩子带娃
在第一缕晨光初破薄雾,斑驳陆离地洒在曲师家属区的街道上,我们的目光被一位戴着鲜艳红帽的奶奶所吸引。她独自一人,缓缓行走在晨光中,红帽在灰白的世界里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引领着我们向她走去。“奶奶,您好!我们是来采访关于‘老漂族’生活状态的学生,能占用您一点时间吗?”在奶奶的笑容下,本次采访正式拉开序幕。
我们了解到奶奶是青岛人,但是为了照顾孙子而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生活,虽然自己的孩子都在日照这座城市工作,但因为交流话题存在着年龄上的横沟,奶奶自身总是感到一股孤独感。除了帮忙带孩子,她唯一的休闲方式便是走在街道上享受片刻的宁静。“我喜欢在冬天晒太阳,看着街道上的行人来来往往,虽然不认识他们,但总能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奶奶的话语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际交往的渴望。
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回到家乡时,奶奶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感慨。“想啊,可是家里的老人几乎没了,回去也是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她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但同时也夹杂着对现实的无奈。像红帽奶奶这样的老人,在当下社会中绝不是少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迁移到了陌生的城市。然而,随着家乡联系的减少,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往往面临着孤独感和心理问题的困扰。
对于老漂族来说,如何与社会接轨,解决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碧海路社区得到一份满意的答案。
社区活动帮助融入异乡生活
清晨,当阳光照亮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时,李大爷已经开始了他的晨练。他穿着整洁的运动服,手持一根木棍,在社区的小道上缓缓行走。李大爷来自山东的一个小县城,为了照顾在这里工作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子,他放弃了在老家的安逸生活,来到了碧海路社区。“刚开始来的时候,真的不适应。”李大爷回忆起刚到社区的日子,眼中闪过一丝落寞,“这里没有老朋友,没有熟悉的街道和店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爷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开始在社区里结交新朋友,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这个陌生的城市也变得熟悉起来。
碧海路社区为何在照顾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上做得这么好?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在负责人的参观带领下,这个疑惑得到了解答。我们了解到在重阳节当日,碧海路社区组织的一场由老年人共同参与的游戏:套圈、打麻将、练太极等,以帮助“老漂族”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幸福不止于此,碧海路社区还开办了社区里的老年大学“俏夕阳”,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特长爱好,开设舞蹈、合唱、书法、乐器等课程,举行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和防诈骗知识讲解等活动,又先后成立了碧海路社区合唱团、碧海路社区舞蹈队等7个社会组织,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们都成为社区的优秀志愿者,每当“七一”“十一”等节点,积极开展文艺演出,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岁月悠悠,情意绵长。“我们将继续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丰富服务供给、优化服务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更贴心的社区服务。”负责人金凤表示。
幸福不止于此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特别适合老漂族的生活状态。在社会,或许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但是城市尤其是像日照这样的小城市,对老漂族给予的关心和政策支持还太少。爱不止于此,行动也不应该止步于此,让老漂族不再成为社区的“隐形人”,让老漂族无处安放的晚年能够有个归宿,爱在当下,“乐享桑榆”队伍仍在行动!
作者: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张城瑞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张城瑞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探涛雒鱼灯历史,传华夏非遗匠心
- 曲阜师范大学“鱼灯探源·雒韵兴扬”团队奔赴涛雒古镇,探寻鱼灯自明初起的历史,师从成师傅学习制作工艺,深入调研其文化意义,并计划
-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