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至7月3日,皖江工学院赤途拾贝小队开展为期九天的“赓续红色血脉 探寻小马文化”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穿梭于马鞍山的文化地标与红色场馆之间,在笔墨书香与革命记忆中,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脉络解码。
经典文脉里的精神共鸣
6月25日,实践活动在陋室公园拉开序幕。这座依托“陋室”兴建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瓦土墙间透着古朴静谧。队员们伫立公堂前,齐声诵读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朗朗书声中,千年之前文人安贫乐道、坚守品格的精神穿越时空。“没有雕梁画栋,却让人读懂‘陋’的真谛——物质简朴挡不住精神富足。”小队队长葛文悦在与园内乘凉老人的交谈中感慨道。
图为小队队长在与陋室公园里乘凉的大爷们交谈。舒昊 供图
此后两日,队员们循着文人足迹,先后走进李白文化园与采石矶风景区。在李白文化园,太白祠内的汉白玉雕像庄严肃穆,太白碑林里的历代名家手迹,将诗仙的豪情与洒脱具象呈现;在“长江三矶”之首的采石矶,队员们参与古风登山赛,于三台阁诗词打卡点集体朗诵《将进酒》,山水风光与诗词意境交融,让大家真切体会到“诗城”的独特韵味。
烟火气中的文化活力
6月28日,马鞍山市文化馆内热闹非凡。队员们围在义务艺术家身边,认真学习打武拳的招式、民歌的腔调。“抱拳要稳,出拳要刚”“民歌得带着马鞍山的乡土味儿唱”,艺术家们的细致指导,让队员们快速掌握了基础技巧。活动尾声,众人齐声演奏演唱《歌唱祖国》,嘹亮的歌声里,既有青年学子的朝气,更有基层文化传承的温度。
图为小队成员们在向志愿文化工作者学习抱拳手势。朱士龙 供图
在市博物馆,“文明曙光”“六朝京畿”“山水诗城”等展区系统梳理了马鞍山的发展脉络。其中“山水诗城”模块尤为引人注目,600多位诗人的1100余首诗词,串联起城市的诗歌记忆引得队员们与之深深共鸣。而在濮塘风景区,队员们探访千年古银杏树,漫步竹海之间,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让大家感受了到马鞍山多元的文化魅力。图为队员们在听当地的特色民歌。王俊熙 供图
红色记忆中的责任担当
7月1日起,实践活动转入红色探寻篇章。在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述将大家带回了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山坳里隐藏的伤员、农户家中递出的热茶,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人民战争”的内涵。在濮塘烈士陵园与西凉山烈士陵园,队员们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陵园工作人员一同清扫墓区、书写缅怀明信片。“每一张明信片,都藏着我们对先烈的敬意。”队员朱士龙说道。挂牌仪式上,鲜红的队旗与“赓续红色血脉”的标语相映,成为陵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图为指导老师带领成员们与工作人员在濮塘烈士陵园进行挂牌仪式。葛文悦 供图图为小队成员为烈士们书写缅怀明信片。朱迪 供图
图为队员在进行扫墓。朱士龙 供图
九天的实践之旅,让队员们走出课堂,触摸到了马鞍山的城市灵魂。从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到基层文化的鲜活传承,再到革命先辈的使命担当,多元文化的交融,让这座钢铁城市更具厚度。“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明白了青年该有的责任。”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实践收获转化为行动力量,在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中践行青年担当。(通讯员 朱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