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卓尼县完冒镇,见证国家通用语言如何赋能藏族木艺,叩开振兴之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完冒镇的空气中,飘散着松木的清香。今天下午我们在当地村镇委书记的带领下,深入探访了一家承载着藏族文化与振兴希望的木制品加工厂。在这里,我们不仅触摸到了精美的半成品,更真切地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何成为像完么布老师这样的乡村企业家连接市场、带动乡亲致富的“金钥匙”。
从教师到带头人,普通话铺就创业路 过渡句:加工厂的负责人完么布老师,本身就是语言能力赋能发展的生动例证。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独特的经历。
完么布老师曾是一名乡村教师,教授英语和汉语。这段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普通话基础,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当家庭责任和创业机遇来临,虽然最初对经营“搞不懂”,但他凭借普通话的优势,能够更顺畅地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学习政策、办理公司手续。他特别提到,创业初期,是妻子(汉族)和弟弟(懂装修技术)的鼎力相助,而普通话是他们家庭内部协作和初步对接外部资源的重要桥梁。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乡村能人迈出创业第一步的重要基石。
小木坊,大能量:乡音里的就业增收图景
过渡句:完么布木坊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幅带动本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参观工厂时,这一幕深深印在我们脑海。
在后院的工坊里,我们看到工人们正专注地打磨着木器。完么布老师介绍,厂里长期雇佣着6-9名当地员工,忙时还会增加临时工。这些员工大多是附近村庄的青壮年,其中不乏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打工的乡亲。“有的人根本不会(木工),连尺度都按不了”,完么布老师和弟弟就手把手地教。从粗加工到精细打磨,员工们在这里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日薪150-200元不等)和谋生技能。完么布老师强调,按时发工资是铁律,这实实在在保障了乡亲们的生计。这种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模式,让一些原本只能依靠放牧的劳动力有了新选择,生动诠释了“带动当地就业”的振兴内涵。
推普助力闯市场:从高原工坊走向广阔天地
过渡句:如果说带动就业是木坊扎根乡土的力量,那么普通话则是它突破地域限制、连接广阔市场的金钥匙,这一点在开拓销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木坊的产品,如酥油盒、藏式茶盘、八宝图样家具等,既保留了藏族特色,也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如汉族茶馆喜爱的茶罐、零食碟)。但好产品需要“走出去”。通过采访,我们清晰地看到普通话的关键作用:
打通经销脉络:产品销往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藏区家具店,甚至远达上海、北京、无锡等地。与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经销商沟通产品规格、价格、订单细节,清晰准确的普通话是核心保障。完么布老师坦言,早期开拓经销商非常艰难,反复沟通解释都离不开普通话。
拥抱“云端”经济:虽然完么布老师本人较少直接参与,但其弟弟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销售和客户对接。线上沟通、产品描述、价格公示、订单确认等环节,高度依赖规范的普通话表达和文字信息(如包装上的公司名称、电话、产品说明)。统一的批发价、零售价目录,也依赖于清晰的书面沟通。
定制服务零距离:越来越多的客户(包括汉族客户)青睐个性化定制家具。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尺寸、样式、木材颜色偏好),并通过电话、微信进行详细沟通确认,流利的普通话能力是核心。完么布老师提到,偶尔需要朋友帮忙翻译,但顺畅的普通话沟通能显著提高效率、减少误会。
建立品牌信任:公司运营、商标注册、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如申请支持、参加展销活动),都需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建立规范、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政府组织的展销活动,也为其提供了使用普通话面向更广市场的宝贵平台。
展望未来:推普筑基,特色产业路更宽 过渡句:面向未来,完么布老师向我们描绘了更远的蓝图,而持续提升的语言沟通能力,无疑是这些梦想照进现实的稳固基石。
完么布老师渴望在交通便利处建立自己的实体展示销售店,让产品直接触达更多顾客,也方便寻求合作的伙伴找到他们。他甚至还分享了融合木材元素设计创新服装的构想。无论是开设门店吸引多元化客流,还是将新颖创意推向更广阔的市场,都离不开与更广泛人群的有效沟通。他深知,仅靠“当地销售”或单一语言沟通远远不够,“亮出招牌”、“介绍清楚”都需要扎实的普通话能力作为支撑。争取政府可能的支持(如提供场地),同样需要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去实现。我们此行的交流与记录,正是推普工作深入基层、服务产业发展的一个具体实践。
在松木的芬芳与机器的轻鸣中,我们山东大学推普实践团在完么布木坊的所见所闻,不仅是一次藏族手工艺的探秘,更是一次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巨大能量的生动见证。流利的普通话,规范的文字,如同精巧的木榫,将古老的藏族工艺与现代市场、将偏远的藏寨与广阔的外部世界紧密连接起来。我们更加坚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正在为无数像完么布木坊这样的乡村特色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实实在在地帮助乡亲们敲开致富之门,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振兴未来。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王艺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