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入村调研:听干部详解玉林发展变迁
实践团一行抵达玉林村后,首先前往村委会议室开展入村调研。玉林村村委干部夏菲菲围绕村庄省级“龙汇居民”试点建设成果、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及校地合作典型案例展开详细讲解,从基础设施完善到特色产业培育,从生态环境治理到村民收入增长,全面呈现了玉林村近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通过‘龙汇居民’试点建设,整合了村内闲置资源,不仅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还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夏菲菲书记介绍道。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讲解内容,不时就村庄产业布局、人才引进政策等问题提问,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筑牢信息基础。
访鱼菜共生产业园:探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夏菲菲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前往玉林村鱼菜共生生态农业产业园。走进产业园,整齐排列的生态养殖池与种植架映入眼帘,清澈的水体中鱼虾游动,种植架上的蔬菜长势喜人。产业园工作人员现场拆解了循环农业系统原理:“我们的鱼菜共生系统,能将鱼类排泄物转化为蔬菜生长所需的养分,蔬菜又能净化水体供鱼类生存,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绿色循环模式。”工作人员一边演示系统运作流程,一边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产业园“产业研学+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目前我们已接待多批学生研学团队,既传播了生态农业知识,又为村庄增加了经济收入。”
图为玉林村“鱼菜共生”生态农业产业园实景 梁怡凡摄
观特色民宿文化墙:品村庄底蕴与发展愿景
实践团一行前往玉林村特色民宿区,重点参观了高校与乡政府合作精心打造的手绘文化墙。文化墙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主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绘画手法,生动呈现了玉林村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与产业发展蓝图——从传统农耕收获场景的细腻勾勒,到村民幸福生活的鲜活刻画,画面中承载着村庄的记忆与未来愿景。实践团成员驻足观赏,不时交流讨论,在直观的视觉体验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玉林村文化底蕴与发展规划的理解。
图为夏菲非带领实践队员参观特色民宿文化区 梁怡凡摄
赴莲花池规划区域:悉生态文旅建设构想
参观结束后,夏菲菲书记带领实践团来到百亩莲花池规划区域,向实践团详细讲解了村庄生态文旅项目的建设构想。“这片区域我们计划打造百亩荷花景观带,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与种植规划,下一步将引进优质荷花品种,打造‘夏赏荷、秋采莲’的生态场景。”
夏菲菲书记指着规划图介绍道,“除了荷花种植,我们还设计在池边修建木质栈道,栈道将串联起观景平台、休憩凉亭与文化广场,既能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荷塘风光,也能为村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她进一步补充,“等项目建成后,这里不仅会成为玉林村的生态地标,还能与‘百果园’采摘园、鱼菜共生产业园形成联动,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带动村民增收。”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就项目建设周期、生态保护措施等问题提问,夏菲菲书记逐一耐心解答,让成员们对玉林村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为玉林村在建百亩莲花池规划区域 梁怡凡摄
开座谈聚焦乡村振兴:论青年力量与产业路径
实践团在村委会议室与玉林村鱼菜共生生态农业产业园负责人、驻村选调生夏菲菲开展座谈,围绕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力量、产业发展路径等话题深入交流。座谈会上,夏菲菲书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玉林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的实践经验。“2022年我刚到玉林村时,村里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村民发展信心不足。我们通过调研走访,最终确定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从引进鱼菜共生项目,到打造百果园采摘园、莲花观赏园,一步步打开了乡村发展新局面。”
对于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夏菲菲书记表示:“大学生有知识、有思路、有活力,希望更多像实践团这样的青年团队能来到乡村,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想法、新技术,同时也希望更多青年能扎根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实践团成员结合考察体验,就生态农业品牌建设、乡村旅游宣传推广等问题与夏菲菲书记及其他参会人员深入探讨,现场思维碰撞不断,为玉林村发展提出了多项可行性建议。
图为夏菲菲与实践队员热切交流 梁怡凡摄
此次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玉林青禾社会实践团的“三下乡”活动,以“调研+考察+体验+座谈+研学”的立体模式,全面覆盖了玉林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多个维度。实践团不仅摸清了玉林村的发展现状与实际需求,为后续开展针对性帮扶、精准对接乡村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让成员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坚定了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以青春力量助农兴农的信念。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关注玉林村发展,推动校地合作常态化,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年智慧与力量。(通讯员梁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