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赴徐州高新区开展视觉感知机器人学习调研
三下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赴徐州高新区开展视觉感知机器人学习调研
为响应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号召,落实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精心组织师生团队,远赴江苏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视觉感知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突破、产业应用现状、人才需求导向及校企合作路径等核心内容,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深度学习调研活动。此次调研不仅为师生搭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更推动学校与徐州高新区在机器人领域的产学研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走进生产一线,解码技术应用
7月21日,调研团队首先来到徐州高新区内的江苏智联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注于视觉感知机器人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元件检测、智能仓储等领域,其中自主研发的“高精度视觉引导机器人”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企业展厅,公司技术总监首先向团队介绍了视觉感知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固定轨迹机器人,到后来具备简单视觉识别功能的机器人,再到现在能够实现复杂环境下精准定位、动态抓取的视觉感知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核心在于‘眼睛’和‘大脑’的升级——‘眼睛’就是高清摄像头、3D传感器等感知设备,‘大脑’则是图像识别算法、路径规划算法等核心技术。”
随后,团队走进企业生产车间。在汽车零部件检测生产线旁,一台搭载了视觉感知系统的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通过顶部的高清工业相机,机器人每秒钟可拍摄50张零部件图像,经算法快速比对标准参数后,精准筛选出尺寸偏差超过0.02毫米的不合格产品,并通过机械臂将其分拣至指定区域。“传统的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误差,而视觉感知机器人的检测准确率能达到99.98%,效率是人工的3倍以上。”车间主任向师生们介绍,“目前这条生产线服务于徐州本地的多家汽车制造企业,每天可检测超过20万个零部件。”
在智能仓储展区,团队观摩了视觉感知机器人在无人仓库中的应用场景。只见多台AGV(自动导引车)搭载视觉传感器,在仓库内自主规划路径,避开障碍物,将货架上的货物精准运送到指定区域。“这些AGV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识别地面的二维码导航线,同时结合激光雷达感知周围环境,实现了全自主运行。目前我们的无人仓库每天可处理3000多笔订单,出错率几乎为零。”张磊总监介绍,“去年我们为徐州一家电商企业搭建的智能仓储系统,帮助企业将订单处理效率提升了40%,人工成本降低了35%。”
调研过程中,师生们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积极提问,不少学生还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记录技术参数、拍摄作业视频。“以前在课本上学过视觉识别算法,但总觉得很抽象,今天在车间里看到机器人实际应用这些技术,一下子就明白了算法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刘敏说,“比如张总监提到的图像预处理算法,课本上只讲了基本原理,今天看到针对不同产品调整算法参数的过程,才真正理解了技术应用的灵活性。”
对接供需两端,探索合作路径
7月24日上午,调研团队与徐州汇科智能装备、江苏瑞博机器人机器人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徐州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王健首先介绍了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徐州高新区自2018年被认定为‘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基地’以来,已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42家,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研发、机器人整机制造到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其中视觉感知机器人相关企业15家,2024年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18%。”他提到,为推动产业发展,高新区出台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企业研发投入补贴、人才引进奖励、校企合作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比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最高可获得50万元的研发补贴;高校毕业生到区内机器人企业就业,可享受最高3年的住房补贴。”
随后,各企业代表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分享了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徐州汇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娟表示:“我们企业目前急需既懂视觉感知技术,又熟悉工业生产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比如不会调试视觉传感器、不熟悉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软件,需要企业花费3-6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希望高校能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更多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开设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视觉系统调试实操等课程。”
站在智能制造加速推进的时代节点对于参与此次调研的实践团成员而言,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专业视野的拓展,更是未来职业与科研道路的“指南针”。未来,将有更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走进企业一线,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这场跨越千里的“产学研牵手”,终将在推动我国视觉感知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