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传文明星火,悟千年底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文化传承团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博物馆
三下乡|传文明星火,悟千年底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文化传承团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博物馆
为深入调研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7月20日至8月1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文化传承团在河北省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参观展览、体验科技为文物赋能来深挖文物背后的文化底蕴。
团队首先参观了《河北古代文明展》这一基本陈列。展厅以时间为轴线,系统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清代的河北历史发展轨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明快的色彩和生动的纹饰让团队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远古先民的审美情趣。
在《燕赵遗珍》专题展厅,团队重点考察了中山国出土文物。特别是那些形制独特的青铜器,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反映了中山国这个"千乘之国"的独特文化面貌。数字复原技术重现的中山王陵布局,让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北朝壁画》展厅展示的北齐时期墓葬壁画令团队叹为观止。通过数字扫描技术,这些壁画的每个细节都被完整记录下来。展厅还运用光影技术,还原了壁画最初的绚丽色彩,让团队得以欣赏到1600年前的艺术辉煌。
河北省博物馆"战国雄风"展厅内,巍然矗立着镇馆之宝——中山王鼎。这件出土于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墓的青铜重器,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重达60公斤,器体浑厚庄重,堪称战国青铜器的典范之作。鼎身腹部布满精美的夔龙纹与蟠螭纹,主纹饰带上的浮雕龙首怒目圆睁,龙身蜿蜒盘绕,展现出中山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水平。尤为珍贵的是鼎腹内壁铸有的469字长篇铭文,是迄今所见战国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字迹清晰如新,笔锋刚健有力。这些错金文字详细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军伐燕的史实,以及铸造此鼎以祭祀先王的缘由,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在陶瓷展区,团队看到不同朝代的瓷器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宋瓷的简约典雅,元青花的富丽堂皇,明清瓷器的精细繁复,无不体现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队员们通过显微镜观察瓷器釉面的微观结构,在镜头下,宋瓷的釉面细密如蛛网的纹路间还点缀着针尖大小的气泡,而元青花的釉面上景象则截然不同。原本平滑的釉层在微观视角下呈现出细腻的波浪状起伏,青花钴料在釉下晕染的痕迹清晰可见,蓝色斑点边缘缠绕着极细的“铁线”——这是钴料中微量元素在高温下自然形成的结晶,队员们一边挪动镜头一边记录,对古人精湛的制瓷工艺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制陶”这一从自然天成到巧夺天工的演进历程,亦是先辈们对“工匠精神”长久以来执着的具象化体现。
通过本次在河北省博物馆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对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底蕴有了更为系统且深刻的认知。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冰冷器物,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与精神追求的具象化体现。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文物的研究与解读,团队成员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连续性,团队成员也深刻认识到面对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文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使命。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