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红色印记铸牢青春使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碑林区寻访红色印记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红色印记铸牢青春使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碑林区寻访红色印记
  为深切感悟党的奋斗历程与伟大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特组建由十名青年学子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深入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开展了以“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的党史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团队探访了西安事变纪念馆,并走进社区开展党史宣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发扬奋进力量。
  历史寻访:触摸存亡关键脉搏
  7月15日,实践团全体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位于西安市建国路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张学良公馆旧址)。在纪念馆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历史的转折——西安事变史实陈列”等主题展厅。一张张泛黄的密电文稿、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复原,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1936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透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书房、会客厅等原状陈列,成员们直观感受到他们在民族危亡关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非凡勇气。讲解员重点剖析了事变发生的深层原因、复杂过程及其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使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展现的远见卓识与博大胸怀。西安事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奠定了基础。
  参观过程中,团队内部开展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角色扮演讨论。成员们分别代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等历史人物的视角,围绕“兵谏的初衷与风险”、“和平解决的关键因素”、“历史人物的责任担当”等议题展开激烈探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书本上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立体,促使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与集体的抉择、勇气与智慧的交融。实践成员在讨论后感慨:“置身于历史现场,才能真正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沉重分量。张、杨二将军的义举,是爱国情怀最悲壮的注脚。”
  红色传承:播撒党史教育星火
  带着从西安事变纪念馆汲取的深厚历史滋养与澎湃激情,7月18日,实践团成员走进未央区社区,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社区长者的温暖实践,开展了以“共话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党史宣传教育与交流活动。
  在社区活动中心,实践团成员精心准备,面向社区内众多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同志进行了一场饱含深情的党史知识宣讲。以“从西安事变看党的历史担当与民族情怀”为主线,结合在纪念馆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平实而真挚的语言,向长者们讲述了那段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转折,重点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如何以民族利益为重,展现出的卓越政治智慧与坚定的人民立场。宣讲中,成员们特别注重与长者的情感连接,讲述的内容引发了在场许多经历过国家建设不同时期的老人们的强烈共鸣,现场气氛庄重而温暖。
  实践团成员精选了一系列反映党的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和鱼水深情的经典党史小故事进行分享: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映照出的军民情谊和“狱中绣红旗”所象征的坚定信仰。这些故事的讲述,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匣子。这些故事不仅仅是讲述,更成为连接两代人精神世界的桥梁,党的优良传统与红色基因在无声的共鸣中悄然传递。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理论宣讲,更是信控学子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课堂。队员们结合信息与控制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社区活动中尝试运用新媒体手段制作了简洁明快的党史知识海报,从纪念馆的肃穆展厅到社区的热闹活动现场,整个行程本身就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团队成员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边讲边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和社会实践中深化了对党史的理解,对国情民情的认知,对自身时代责任的体认。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