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青禾筑梦,情暖童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青禾筑梦,情暖童心”赴汉滨区实践队开展“童心共绘爱国情”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2 阅读: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三下乡|青禾筑梦,情暖童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青禾筑梦,情暖童心”赴汉滨区实践队开展“童心共绘爱国情”活动
  
  2025年7月15日至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青禾筑梦,情暖童心”赴汉滨区实践队前往陕西省安康市,在汉滨区幼儿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实践活动。团队以“红色基因润童心”为核心,将趣味教学与爱国教育相融合,通过歌声传情、画笔铸魂、家访续脉,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更在跨代对话中激活乡村红色记忆。
  
  实践团由多学院学生组成,涵盖本专科各学段,分为教学、宣传、调研、后勤等专项小组,在队长统筹下形成“教学传红色知识、调研察童心需求、宣传展实践成效”的联动机制,让红色教育既“接地气”又“入人心”。
  
  歌声里的初心:从英雄家书到红色儿歌
  
  “东方红,太阳升……”
  7月19日,志愿者们在汉滨区幼儿园的教室中,教学组志愿者以红色童谣为载体,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孩子们朗读完几首童谣后,志愿者们捧出了一封泛黄的“信”——那是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志愿者用温和的语调逐句朗读,孩子们的小脑袋越凑越近,原本喧闹的教室渐渐安静,有孩子小声问:“阿姨,她还能回家吗?”
  趁着这份触动,志愿者奏响《娃哈哈》的旋律,带领孩子们学唱改编后的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英雄花儿多鲜艳,赵一曼,小萝卜头,爱国精神记心间……”歌声里,志愿者把歌词里的英雄故事编成短句:“赵一曼妈妈像超人,保护大家不害怕;小萝卜头在狱中也爱学习,我们更要努力呀!”留守儿童乐乐(化名)总跑调,却攥着小拳头唱得格外用力,课后他拉着志愿者的衣角说:“我要把这首歌教给爷爷,告诉他赵一曼的故事。”这堂融合家书与歌声的课堂上,孩子们对“英雄”“祖国”等词的红色记忆悄然扎根于心中。
  画笔间的赤诚:从自发创作到“共绘中国心”
  7月17日,伴着昨天的英雄旋律,孩子们在“我心中的英雄”绘画课中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孩子们的画纸上,有举着枪的赵一曼、胸口画着红心的小萝卜头,还有歪歪扭扭写着“抗日”的旗帜——这是孩子们心中真正的英雄。
  “孩子们在用画笔延续感动!”看到孩子们的积极,志愿者们当即决定加开一堂“共绘中国心”主题课。7月18日,志愿者为孩子们分发画纸,孩子们围坐成圈,各自拿起画笔:有的用红色蜡笔涂出五角星,有的在“中国”二字旁画起英雄剪影,还有的把课堂上听到的故事画成连环画。留守儿童小雨(化名)在画纸中央画了颗大大的红心,旁边写着“保护家”,又在周围添上赵一曼和小萝卜头的简笔画,笑着说:“他们都在守护我们呢!”
  当56幅画作拼贴在教室展示墙,一幅由稚嫩笔触组成的“中国心”画卷徐徐展开。这组充满童真的作品,成了幼儿园里最鲜活的红色教育素材。
  
  家访中的传承:跨越80年的红色对话
  
  调研组分赴12户留守儿童家庭家访时,刚走到小宇(化名)家院坝,就听见屋里传来稚嫩的声音:“太爷爷,赵一曼妈妈好勇敢,她为了大家牺牲了自己……”原来,小宇正拿着课堂上的画,给86岁的太爷爷讲英雄故事。
  
  起初,太爷爷只是抽着旱烟静静听,当听到“抗日”二字时,老人突然放下烟杆,浑浊的眼睛亮起来:“娃啊,我小时候也听过不少抗日的故事呢!”他慢慢说起儿时听来的八路军打游击的往事:“那时候条件苦,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就想让你们这些娃娃能过上好日子……”这是小宇第一次听太爷爷讲过去的事,小脸上满是惊奇,连问“后来呢?后来呢?”
  
  实践团成员在一旁轻声鼓励:“大爷,您讲得真好,孩子最爱听这些故事了。”并顺势引导老人:“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说说过去的事,比看手机更有意义呢。”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孩子会把课堂故事带回家里,而这些故事往往能唤醒老人们尘封的红色记忆。小宇的奶奶笑着说:“现在娃不总吵着看手机了,爷孙俩凑一起说‘过去的事’,家里热闹多了,我们也觉得自己和他们挨得更紧了。”
  
  红色教育如同一条坚韧而温暖的红丝带,巧妙地系紧了隔代亲情的结。那些在课堂上聆听的英雄故事,化作一颗颗饱满的红色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间,而对于那些守望家园的老人来说,在故事的讲述中,久违的热闹与被依赖的温暖也涓流般流入心中。这双向的奔赴,让留守的时光不再孤寂,让隔代的亲情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动人光彩。
  
  初心的接力:从暑期实践到长期坚守
  
  7月20日返程时,实践团将“共绘中国心”拼贴画、孩子们的红色画作扫描存档,全部移交幼儿园作为长期红色教育素材。这场7天的实践,早已超越时间的界限。
  
  “在学校西部计划分享会上,2023届支教团陈博雅学姐说‘用一年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实践团队长在总结中写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派出23期支教保研项目,每年有40余支三下乡队伍深入乡村,长期支教与暑期实践像两条平行线,始终守护着乡村孩子的成长。这次实践让我明白,支教不只是送知识,更是传递一种力量——就像汉滨的孩子们,他们会把赵一曼的故事讲给弟弟妹妹,把‘中国心’的颜色涂得更鲜艳。而我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读懂了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从课堂到家庭,从歌声到画笔,这场红色传承的实践,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让爱与信仰在乡村土地上持续生长。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