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吉水菜篮子社会实践队深入吉水古城墙、杨万里公园及吉湖菜市场周边,以访谈为桥,倾听不同群体心声,探寻传统菜市场在服务民生中的堵点与亮点,为精准施策提供鲜活依据。
市场内外,群众的声音里既有对烟火气的眷恋,也藏着对便利的期盼。走进吉湖菜市场,管理员翻着台账细数:“商户们守着‘新鲜’招牌,凌晨四点就忙着卸货,水产区23家摊位天天客满。”可话锋一转,他指着墙角老旧的通风设备,“夏天棚里像蒸笼,有老哮喘的顾客待不住,商户们也盼着能换套新系统。”入口处的9级台阶,成了保安师傅眼中的“心病”:“早晚高峰,抱孩子的、拎菜篮的老人总得人搭把手,要是能修个斜坡就好了。”这样的矛盾,在顾客口中也有印证——有人赞草莓比超市便宜两成,新鲜得“带着露水气”;也有人叹“扛着婴儿车上下台阶,一趟下来汗透衣衫”。
城墙根下的暮色里,江风裹挟着居民的期盼。“听说菜场豆腐脑有名,可来回得倒一趟公交,耗一个钟头,买回来都凉透了。”78岁的老人摸着城墙砖念叨,话语里满是对“近一点、方便点”的渴望。而在不远的杨万里公园,曾在菜场摆摊的摊主坦言:“台阶多,拉货太费劲,才挪到公园边。”尽管如此,凌晨4点菜场进货时“挂满咸鱼的老摊位”,仍被年轻人拍进相册,称作“最有烟火气的地标”。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古城墙边居民交流。谢宝梁摄
这些声音,串联起民生需求的真实图谱:既要有“新鲜实惠”的坚守,也要有“便利舒适”的改进。实践队将收集到的“加装通风设备”“改造无障碍通道”“开通便民接驳车”等建议梳理成报告,正与当地部门对接推动落地。从市场里的吆喝声到城墙下的家常话,这场调研让民生诉求有了清晰坐标,也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倾听与行动中愈发具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杨万里公园采访居民。谢宝梁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吉湖菜市场的变迁,映照着城市治理的温度。当每一份诉求都被听见、每一个堵点都被打通,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才能更舒心、更暖心。
图为实践队与当地居民合照。陈莉莉摄
作者:刘振岩;何佳怡;杨志军;黄俊彰;杨孟宇;郭美兰
供图:谢宝梁、陈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