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红脉寻迹队”队员韩雨茜踏入辛集市烈士陵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在辛集这片炽热的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革命篇章。三千余名英烈在此投身于革命洪流,将忠诚与信仰镌刻进历史的丰碑,辛集市烈士陵园便是这段峥嵘岁月最庄严的见证者。
回顾历史,束鹿县一直是一片充满进步精神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热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束鹿县的进步青年积极学习理论、投身实践,在1926-1927年成立了早期党团组织。1933年,中国共产党束鹿县委员会成立,此后带领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进入陵园,迎面而来的是一块铭刻陵园记黑色方碑。苍劲的字迹如同两侧的松柏,静静诉说着陵园的往事。纪念馆内,一把断为两截的汉阳造步枪格外引人注目。这把诞生于清末的“老将”,虽历经沧桑,却曾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在抗日战场上,它伴随无数战士冲锋陷阵,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它身旁的自制土枪,同样承载着一段热血历史,是我军抗日部队和非建制武装在艰苦条件下保家卫国的有力见证。
在纪念馆北厅,一面长10.8米、高2.16米的辛集烈士纪念墙环绕四周,庄严肃穆。丁瑞增、李广海、王明耸、冯大羊……白底金字镌刻着辛集市牺牲烈士的姓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展厅最深处,烈士英名墙静静矗立。灯光清冷柔和,黄白相间的菊花簇拥着大理石棺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墙上金色的名字赋予了这口棺千钧的重量。
此次三下乡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队员实地参观了辛集市烈士陵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走进这里,便是与英雄对话,与信仰相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牺牲的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