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在国家级非遗汉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子怡大师工作室完成了第三日的学习。作为非遗传承的亲历者,队员们不仅掌握了汉绣基础技法,更在针脚的反复打磨中,将非遗传承所需的“耐性”内化为生活与学习的准则,让这项古老技艺真正成为可傍身、可践行的精神与技能财富。
三针淬炼:从生涩到娴熟的“八卦猫”诞生记 工作室的绣绷上,一只只“八卦小猫”形态渐显:猫身用齐平针铺出均匀底色,胡须以滚针勾勒出灵动曲线,这只看似简单的小猫,是队员们用三天时间,在滚针、齐平针与套针的反复练习中“绣”出来的成果。

图为“拾遗”队员认真绣制团扇。王可仁供图
“齐平针讲究‘针脚如梳齿,疏密均匀’,刚开始绣猫背时,针距忽大忽小,像打了补丁。”队员李同学指着自己第一日的练习稿笑道。经过两日打磨,她手中的齐平针已能让猫身的灰色丝线服帖如一体,连王子怡大师都点头:“平平整整,才有‘八卦猫’的憨态。”而最难的套针,队员王同学练了近十遍才掌握——猫耳处的毛色从深棕到浅黄,需用不同长度的针脚层层嵌套,“像给小猫‘穿衣服’,一层盖一层才自然。”他说,现在绣到第三遍,终于能让颜色过渡得不留痕迹。
滚针的练习则让队员们学会了“以线代笔”。小猫卷曲的尾巴、八卦纹样的弧线,都需滚针“一针紧跟一针,似滚非滚”,稍有松懈就会歪扭。“前两日绣尾巴总像打了死结,现在终于能让线条‘活’起来。”队员张同学说,这种对“流畅度”的追求,让她写论文时也开始注重逻辑衔接,“就像滚针不能断,思路也不能跳。”
从“学技法”到“融生活”:技术傍身是传承的落脚点
图为王子怡大师与“拾遗”队员合影。王可仁供图
午后的工作室里,队员们展示着完工的作品,“技术傍身,不是只会绣传统纹样,是能用这门手艺表达生活。”王同学说,他正计划用“平针绣”装饰宿舍窗帘,让非遗走进日常。
王子怡大师对此十分认可:“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要能穿在身上、摆在屋里,才算真的活了。”她以自己为例,年轻时将汉绣针法融入服装设计,让传统技艺适应现代审美。这种“技术为用”的理念,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学会计的同学打算以“绣品成本核算”完成课程作业,让非遗技艺成为跨领域的“傍身技能”。
从“绣绷上”到“人生路”:非遗精神是最珍贵的传承


图为王子怡大师为“拾遗”队员引申汉绣作品的涵义。王可仁供图
“绣错了能拆,人生选错了路也能调整,关键是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像练‘齐平针’一样张弛有度才不会乱。”这些从非遗传承中提炼的道理,正在重塑队员们的生活态度。
王子怡大师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我教你们握针,更想教你们‘定得住’——做学问、过日子,都像绣汉绣,耐住性子,一步一步来,总会有成果。”她的话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的终极意义,是将绣绷上的专注、耐心与坚韧,转化为走好人生路的底气。
第三日的汉绣学习结束了,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绣品与技法,更有一份“以耐性做事、以技艺傍身”的非遗精神。当这些年轻的身影将汉绣里的专注融入课堂,将打磨技艺的耐心用于克服困难,非遗传承便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成为了可触摸、可践行的生活哲学。这,正是非遗在当代最生动的延续。(通讯员明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