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蚕桑非遗育少年,经纬共绣党旗红”的沉浸式文化盛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开展。由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团委、经济管理学院团委联合主办,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与金山实验学校党支部协办的“丝韵‘疆’来”蚕桑文化四日体验营,为30余名青少年编织了一段融合古老智慧、红色血脉与创造激情的独特夏日记忆。
初识春蚕:生命启蒙与皂韵馨香 首日午后,当好奇的目光与蚕宝宝黑亮的蚁蚕初次相遇,一场关于生命蜕变的课堂悄然开启。“蚕宝宝吃什么?”“蚕茧是什么颜色的?”趣味问答点燃求知火花。桑叶作为蚕主要食物的奥秘被层层揭开,自然的精妙设计令少年们惊叹不已。

知识沉淀为指尖的温度。在油与碱皂化反应、薰衣草精油氤氲的香气中,孩子们化身小小匠人。将细腻的蚕茧融入温润皂液,倾注于各式模具,再调制独属于自己的色彩——每一块蚕丝手工皂的诞生,都是对蚕桑馈赠最质朴的礼赞。捧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分享着初识春蚕的惊喜与对自然造物的敬畏。
云端探桑:天地对话与扇舞丹心 第二日,视野从方寸蚕室拓展至浩瀚苍穹。一段精心准备的“撑天”视频,将孩子们引入“航空蚕—秋丰白玉”的奇妙世界。当现代科技与传统蚕桑在太空相遇,古老非遗迸发出的时代强音深深震撼了年轻的心灵。

震撼之后是专注的匠心传递。煮茧盆热气蒸腾,寻找丝头需要无比的耐心与敏锐。在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成员吴伊湘的指导下,素净的团扇骨架渐渐被晶莹剔透的蚕丝温柔缠绕。丝韵流转间,小小蚕丝扇,承载着凌云壮志与赤诚童心,在夏日晚风中轻轻飘扬。
经纬智慧:蓝晒物语与团结印记 第三日,古老的织造密码被徐徐解读。简易织布机模型前,“经线”与“纬线”的交织被赋予了时代深意。“正如这一纵一横紧密相依,方能成就坚韧的布匹,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汇聚团结,方能‘共绣’辉煌的旗帜。”老师的话语将丝织原理升华为集体力量的隐喻。宋锦、蜀锦、缂丝的华彩影像,更让孩子们触摸到蚕桑非遗的璀璨高度。

光影与化学的魔法在蓝晒工艺中上演。涂布感光液的卡纸如同等待书写的蓝色诗篇。孩子们精心排列蚕茧、桑叶,辅以象征信仰的红色剪纸元素。阳光成为最神奇的画师,曝晒、流水冲洗后,普鲁士蓝的深邃背景上,蚕桑的印记与红色的信仰交相辉映,凝结成独一无二的光影艺术。孩子们展示蓝图,讲述的不仅是构图巧思,更是对“经纬交织,团结奋斗”的生动理解。

舌尖共绣:桑麻凝萃与赤帜同心 收官之日,蚕桑文化从指尖延伸到味蕾,生物技术学院闻燕副教授引领孩子们探索桑叶入馔的悠久历史与现代养生价值。亲手揉捏桑麻丸的过程,是知识在劳动中内化的甜蜜体验。


活动的华彩乐章在“经纬共绣党旗红”中奏响。大幅国旗KT板前,少年们目光炯炯。分组协作中,白色蚕茧被精心覆盖于旗面,再细心染就庄严的红色。预留的五角星位置,则由金黄的蚕茧填充。每一颗茧的粘贴,每一次颜色的涂抹,都是稚嫩手掌对祖国最深情的“绣”制。当集体完成的党旗作品最终呈现,无声的震撼在每个人心中回荡。

闭营仪式上,手工皂的莹润、蚕丝扇的轻灵、蓝晒画的深邃与那面凝聚心血的“经纬党旗”同台展示。在巨幅党旗下合影的瞬间,四日的知识浸润、匠心磨砺与情感升华,定格为这个夏天最炽热的成长勋章。

本次“丝韵‘疆’来”体验营,是一次非遗传承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它以蚕桑为丝线,巧妙串联起传统技艺的沉浸体验、现代科技的视野开拓、艺术创造的情感表达与集体协作的价值认同。青少年们在经纬交织中,不仅读懂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更领悟了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时代精神。一粒粒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织就的不仅是蚕桑技艺的未来,更是在新时代阳光下,永远鲜红、永不褪色的信仰之锦。这场融合深度与温度的传承盛宴证明,当非遗遇见少年,当经纬绣入赤心,文化的力量便能跨越时空,生生不息,照亮未来之路。
文字、图片来源:吴伊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