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暑期,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会实践团赴江苏南通、盐城,广西河池,海南乐东等多地,组织开展一系列融民族团结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宣讲与公共卫生普及于一体的主题社会实践。7月1日至14日,团队在南通市盘香沟、城山、三桥、春天等社区开展多场宣讲;7月20日至8月20日,成员返回家乡江苏盐城、如皋、广西河池、海南乐东等地,持续推进政策宣传与入户走访,以青春行动助力民族团结、教育公平与健康素养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照。夏冉供图。
在南通各社区的系列活动中,实践团创新构建并实施了“民族团结+资助政策+公共卫生”三融合宣讲模式,每场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在盘香沟社区,团队通过民族服饰体验、传统游戏互动等环节,生动普及民族政策与文化知识,激发儿童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在城山社区,实践团聚焦民族团结主题,借助影像资料和互动竞猜,向孩子们讲解我国民族团结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同时融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政策介绍,让孩子们在感知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理解国家政策的温暖支持;三桥社区聚焦公共卫生,开设“健康石榴籽”实践课堂,结合藏族沐浴节、回族饮食习俗等民族健康智慧,教授“七步洗手法”等实用技能,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春天社区则组织民族主题创意彩绘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增强民族认同。

图为实践团成员引导孩子回答问题。范东秀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教授“七步洗手法”。范东秀供图。

图为孩子们民族团结彩绘活动合照。夏冉供图。
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文化展示等多种方式,增强宣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并针对不同受众灵活调整内容与方法,确保内容听得懂、用得上、记得住。
暑期后半段,实践团成员返回家乡开展延伸服务。在江苏盐城,团队为儿童带来“健康石榴籽”特色课堂,融合民族健康智慧,生动传授“七步洗手法”等实用技能,助力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江苏如皋,团队进入社区宣讲资助政策,为中学生和家长厘清政策、减轻就学顾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团队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一对一讲解资助政策,缓解就学顾虑。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的团队成员多层次推进政策宣讲:为小学生讲述励志助学故事,在初高中学生中开展升学政策解读,为家长详细说明申请流程与帮扶措施;同时主动走进经济困难家庭,入户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答疑解惑。此外,实践团还依托线上平台扩大影响,通过钉钉面向高三学生直播开展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解读,有效提升了宣传的覆盖面和实效性,真正实现政策送达“最后一公里”。

图为团队成员在江苏如皋开展资助政策宣讲。朱桂钒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海南乐东开展资助政策小课堂。黄婷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海南乐东入户走访宣讲资助政策。林葆津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广西河池入户走访宣讲资助政策。黄晓玲供图。
整个暑期,实践团步履不停,深入社区与乡村,将民族团结论述、国家资助政策和公共卫生知识传递于行动之中,不仅提升了社区居民与学生的政策认知和健康意识,也锤炼了团队成员的实践能力与服务精神。未来,“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资助政策+公共卫生”三融合实践模式,不断拓展服务深度与广度,凝聚和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加入促进民族团结、服务社会发展的行列,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报国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林芳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