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守艺六十载,豆香“新”千山

    发布时间:2025-09-13 阅读:
    来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苏心怡 陈俊好
         在云浮市大江镇,有一缕香气飘了近60年。2025年7月,东扬队调研团走进大江镇,循着这缕香,对大江豆豉产业展开调研。作为承载着传统匠心的云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江豆豉依托当地独特水土与传承技艺,形成了从大豆种植到豆豉加工的特色产业链。本次调研通过与传承人深入交流、走访村委会及供销社、观摩生产与直播现场等方式,探究传统手艺的传承创新路径及政策扶持下的产业发展模式。
  大江豆豉厂:三代人守一罐香
第二代黄山雄:守艺如守心,传技先传魂
  “颗颗过手选,瘪的虫蛀的,一粒都不能进缸。”早年黄姨承包村里大半土地种黄豆,后来村里土地承包政策调整,她虽不再种地,收豆子的老规矩却一直不变。她表示,只有大江的水土养出的豆,才有这股鲜甜。也十分感谢政府持续推广大江豆豉,让豆豉能在政策的搀扶下往外走。
第三代黎海泉:守正方能出新,匠心连着时代
  接过接力棒的黎海泉,手上有翻缸磨的茧,和碰质检仪器的痕。他认为该做的步骤一步都不能省,但他却也不仅仅困在老规矩里。年轻人嫌麻烦,他研发开罐即食的豆豉酱,试数十次才定型;直播浪潮来了,他把镜头架在晒场,让全国网友看工人赤手翻缸、陶缸冒泡,让更多人懂这罐豆豉的来历。他指出大家看到工艺,才懂每口香的来历。《老广的味道》播出后销量激增,他却不急着拓宽平台,他表示选针对性渠道才更有效。更难得的是,他把早年自家管理的豆豉基地分给村民,“大家跟着学技术,手艺才能扎得深。如今包装已申请专利,还打算做公众号和小卡片。”
何泽婷:守着人,就是守着艺
  黎海泉的妻子何泽婷,围裙总沾着豆香与阳光。她在直播间不讲产品多好,只说手艺的讲究,拍无防腐剂的制作全程。一边拍,一边介绍,“只有太阳晒透了,细菌才进不来。”我们问她守在大山里做豆子值不值得,她望向晒场,笑着说,“孩子在旁玩,丈夫忙生产,’我‘讲手艺。一家人守着这缕香,踏实。”
  在这大江豆豉的香里,藏着最朴素的道理,手艺人守的是工艺分寸,守艺人传的是初心温度。如今这缕香飘向全国,将豆豉背后的故事也一并送到更远的地方。
  政策托举,产业扎根
  在平岗村村委会,妇女主任盘女士向调研团梳理了大江豆豉的发展脉络:“早在没分田到户时,村民就把自家豆豉拿到加工厂加工,这门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平岗村40%的耕地种着大豆,黑豆、黄豆皆有,全程自然生长,少用化肥农药,天然品质成了产业底气。
  谈及产业发展,盘女士介绍,在政府支持下,大江豆豉正迈向规模化、品牌化。“豆类直接卖收益有限,加工成豆豉后价值翻倍”,镇政府牵头打造“大江优品汇”区域品牌,以大豆产业为龙头带动特色农业,平岗村则抓住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平岗村还通过农产品推广活动、公众号与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实现文旅消费与非遗推销的双向促进。她表示,“很多人通过网络渠道认识了大江豆豉”。
  双场直播话非遗,豆豉飘香传万里
  调研团来到大江镇合河村供销社,通过直播,向全网推介大江豆豉这一承载着传统匠心的非遗好物。队员们向网友介绍:“大江豆豉是云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传统工艺经多道工序发酵而成,颗粒饱满、香气浓郁,是家常菜和宴席菜的‘灵魂调味’。”直播中,大家结合在大江豆豉厂所见,详细讲解每道制作工序,让观众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深入了解这一调味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而在当地农家乐的直播则充满烟火气。调研团成员化身为“吃播”,现场品尝用大江豆豉制作的各色美食:豆豉蒸皖鱼鲜香四溢,豆豉靓苦瓜清爽解腻,豆豉蒸排骨入味软嫩,豆豉油麦菜脆嫩可口。此外,直播还特别呈现了大江镇特有的腐竹与大江豆豉的搭配,当这两样大江“土特产”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风味。队员们品尝后点赞:“每道菜都凸显了豆豉的醇厚香气,既保留食材本味,又增添独特风味,不愧是传承多年的非遗美食。”
  陶缸里的发酵仍在继续,晒场上的阳光依旧炙热,直播间里的故事还在讲起。“东扬队”调研团不仅见证了三代守艺人对非遗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更体悟到政策托举下传统产业扎根生长的蓬勃力量。循着那缕飘了近60年的豆香,队员们读懂了“守艺如守心”的朴素真谛,更明晰了青年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中应当肩负的使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青年人为非遗的薪火相传与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力量。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