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穿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在开封大相国寺那面饱经风霜的红墙上,光影斑斑点点,像极了岁月留下的印记。8月10号,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 “梵音弦韵” 传承实践团队的小伙伴们,带着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的敬畏心,走进了这座藏着千年故事的古寺。青石板路上的青苔,悄咪咪地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屋檐角的铜铃,被微风一吹就 “叮铃叮铃” 地唱起来,仿佛在招手:“快来呀,一起找找梵乐的秘密~”这次实践,大家心里都揣着个目标:挖出这些老文化在今天的价值,搭个桥让传统和现代好好聊聊,让大相国寺里响了千年的梵乐,在当下也能活得热气腾腾。

穿过气派的山门,团队沿着中轴线慢慢走,大雄宝殿的飞檐翘角在太阳底下特别显眼,殿里飘来的香火味和老木头的清香混在一起,成了独一份的 “古寺味道”。调研的时候,大伙儿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大相国寺梵乐的独特魅力。这种音乐一开始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一部分,因为历史上和皇室关系密切,既有皇家礼乐的大气庄重,又带着贴近老百姓的细腻温情。

说起来,这梵乐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把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精华揉到了一起,形成了特别的中州佛教音乐体系,影响力传遍整个中原。平时做佛事要奏它,佛教的大节日、给历代皇帝祝寿、民间过节、开法会,还有水陆道场这些场合,也都能听到它丰富的调子。可时代跑得太快,这门老艺术正碰上俩难题:年轻人对梵乐大多只听过个名儿,想深入了解都找不着门路;而且传统的演奏样子和现在年轻人的审美对不上,很难让人打心底里喜欢。这么珍贵的梵乐文化,真得想更多招儿让它活下去。寺里的僧人特别热情,接待了团队的小伙伴们,还坐下来好好聊了聊。负责传梵乐的师父从历史说起,一点点讲清楚了大相国寺梵乐的来龙去脉:“咱寺院历史上好几次参加皇室的佛事活动,梵乐学了宫廷音乐的好东西,也没丢了民间音乐的朴实,才有了‘既庄严又灵动’的劲儿。”

从用啥乐器、怎么演奏,到乐谱咋传下来、在佛事里咋用,师父都讲得明明白白,团队成员一下子就对梵乐有了立体的认识。聊到现在的传承情况,师父语气里满是期待:“现在能静下心来钻梵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好多老调子都快没了。真盼着更多年轻人能看看、参与进来,让这千年的声音一直带着文化的温度。”看着古寺里那些藏着梵乐记忆的物件 —— 安安静静摆在那儿的传统乐器、泛黄的老乐谱、刻着音乐花纹的经幢,听着师父讲梵乐背后的故事,团队的小伙伴们都觉得肩上的担子不轻。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把文化的根留住,是咱该做的事儿。大家当场就约好了:从这次调研开始,用年轻人的力量给梵乐传承添点活力。打算靠艺术创作和新媒体,让大相国寺的梵乐走出寺庙,被更多人知道 —— 用现代艺术的手法重新画一画梵乐的样子,把老旋律和现在人的审美融到一块儿;拍短视频、写图文科普,在网上讲梵乐的故事;做些带梵乐元素的文创产品,让文化能更接地气地融进平时的生活里。这既是年轻人对老文化的敬意,也是真真切切想帮着文化传下去。这次大相国寺之行,让响了千年的梵乐和青春的力量好好遇了一回。团队的小伙伴们更相信了:传老文化不是随便护着就行,得靠创新当翅膀,让它能飞起来。只要一直用创新的想法,从年轻人的角度解读传统,用现在的法子传播老祖宗的好东西,这古老的梵乐文化肯定能在新时代飞得更高,在更大的舞台上亮起来,让千年的文脉在现在一直续下去。
(编辑:黄玺雅 图片来源: 郭杨越 景思茹 审核:马琳 丁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