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的云梦,暑气裹挟着草木香漫过田埂。7月25日,华中科技大学“云梦光影”实践队赴湖北省云梦县,在三湖村的展台前、滕德清先生的竹杆间、黄香文化园的碑刻里,了解云梦皮影戏传承的光彩。
云梦皮影戏,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其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授等方式。近年来,云梦皮影戏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传承后继乏人,年轻人多因皮影戏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而不愿入行;现代娱乐方式众多(如电视、网络),导致观众大量流失,演出场次锐减等,这些困境亟需解决。
“云梦光影”实践队社会实践历经四天,从初识时的惊艳到最后的敬畏,队员们试图解开谜题:云梦皮影戏如何跨越百依然能保持鲜活。
图为滕德清先生与实践队队员 初见:在展台前触摸文化肌理七月二十五日晚,“云梦光影”实践队来到位于三湖村的非遗集合展。不同的展台前陈列着云梦皮影、剪纸、香料与刺绣等非遗文创产品。实践队成员们在采访学习过程中有幸结识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戏的省级传承人——滕德清先生。“这个时代,皮影是两个人的艺术。” 滕德清老师说,“两个人可以完成一整台大戏。”作为 “百戏之祖” 的云梦皮影戏,起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需三四人协作,如今两人包办唱、做、念、打。
除了表演形式上的创新,云梦皮影戏还有内容的改良。“廉政皮影是现在最新的一种皮影表现形式,经常在高校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表演”,滕德清先生说。由此可见,“廉政皮影”是传统非遗文化与当下时代需求碰撞出的火花。
图为非遗展上的滕德清先生 许可欣摄 深谈:竹杆间的六十年坚守次日午后,实践队成员前往省级传承人滕德清先生家中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滕先生与云梦皮影戏的故事。“我从初中时跟着县里的皮影队学制皮影,演皮影,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狭窄的房间里,无数皮影箱摞成小山;纯白的墙壁上,各式皮影静悬。
从滕先生的讲述中,队员们得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杨家将》、《精忠报国》都是云梦当地人最喜欢看的剧目,不仅因为情节精彩,更因其象征着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那份对英雄的敬、对正义的盼,可以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与时代共振,与人们共鸣。
除了守正的坚实,还有创新的灵活。滕德清先生谈及改编传统剧目,他笑言:“以前演《武松打虎》,老虎非打死不可;现在得改,华南虎是保护动物,得让武松感化它才行(笑)。” 这看似轻松的调整,实则是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能随时代生长的有机体。
他的故事里,藏着非遗传承最朴素的密码:坚守不是重复,而是在每一代的实践中,为古老技艺找到新的呼吸节奏。
图为实践队专访滕德清先生 刘彦希摄
图为滕德清先生为实践队演示新编皮影戏 刘彦希摄 溯源:孝文化里的非遗灵魂从孝道故事到皮影叙事,文化园的长廊里,“扇枕温衾”的典故与皮影戏《黄香孝亲》的剧本遥相呼应。队员们终于读懂:云梦皮影戏里那些动人的唱段,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当地文化精神的载体。孝文化的“敬”与“诚”,早已融入影人的举手投足,成为非遗厚重的底色。讲解员指着一组新制的皮影说:“现在也编了《孝子扶贫》的新戏。”这让队员们看见了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它能始终扎根土地,把时代故事唱进老腔里。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孝文化展 刘彦希摄 四天的行程终有终点“云梦光影”实践队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对非遗未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云梦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非遗转化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尽管其在云梦本地有大批的受众,但传播范围窄,不足以支撑非遗文化的稳定传承。针对这些困境,滕先生推出“新编皮影”——廉政皮影戏,支撑非遗在高校宣传,为新一代的青年人了解这项古老非遗提供渠道。
滕德清先生认为云梦皮影戏也应保留传统内核: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些是无论时代变迁与否都不会变的文化符号。
针对云梦皮影戏文创产品转化率较低这一现象,“云梦光影”实践队将结合皮影元素制作周边产品,提取纹样与色彩,嫁接时代审美与青年喜好,让非遗从古老技艺变为青年圈层的 “文化潮品”,提升文创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