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教育资源日新月异,革命老区的课堂是否依然寂静?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教育振兴战略,破解革命老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困境儿童成长支持不足的难题,
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和育沃赤土,薪火淬青禾”实践队深入川北腹地
仪陇县,用18天的双向奔赴书写乡村振兴新注脚。在这片红军长征的重要途经地上,一场关于知识、梦想与成长的温暖对话正在展开。
1.扎根乡土:从基层调研到红色基因传承 实践队首站走进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与协会创始人、曾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的仪陇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向军,以及夏令营公益机构代表张志辉主任展开深度对话,系统梳理乡村教育发展脉络。
作为红色文化传播者,实践队以
“行走的思政课”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在朱德故里,通过元帅故居复原场景与革命文物展陈,触摸“艰苦奋斗的公仆本色”历史脉搏;于张思德纪念馆,借助全息投影技术还原“为人民服务”经典场景,使学生在文物互动中感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这场融合田野调查与红色教育的实践,既为乡村教育注入红色基因,更构建起知农爱农的教育新范式。
2.特色知识课堂:智慧根脉的培育 针对仪陇县困境儿童科学素养薄弱、情感缺失、文化认同不足等问题,实践队以钱学森
“大成智慧学”为指导,将航空气象特色课程并入天文学模块,精心设计涵盖天文学(含“晴空星轨”观测、“尾迹云”探秘、“气候行动”实践等气象专项)、教育学、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心理学的定制课程,采用分阶教学模式,共计28课时。
同时,通过阅读分享活动、情绪管理主题教育、法治禁毒宣教、法治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配合辅导员互助小组24小时陪伴、深入家访等关爱行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关怀的双轨并行,助力乡村青少年精神世界茁壮成长。
3.多元美育课堂:非遗薪火的传承 以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导向,实践队打造了川剧脸谱DIY&石膏娃娃创意工坊、剪纸&扎染文化工坊、折纸&扭扭棒手工艺术坊、《说唱脸谱》歌舞改编、《万疆》手势舞&合唱团、《红岩》情景剧等六大美育实践课堂。
实践后期重点孵化出《说唱脸谱》歌舞改编、《万疆》手势舞&合唱团、《红岩》情景剧三大红色经典演绎。经过21课时的沉浸式教学,孩子们从美学启蒙到舞台呈现,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在结营晚会上用自信的光芒和艺术的表达,让非遗之美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照亮了彼此的内心。
4.绿色环保课堂:青山绿水的童盟 实践队以
“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构建了以“水下生物”“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波克SDGHero游戏素养计划、废旧纸板蝶变工坊、生态文明讲堂三大环保实践体系。这5课时跨界融合的课程,让环保理念从课本走向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环保知识,在实践中体验绿色生活,用童心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播下了充满希望的绿色种子。
5.趣味融合课堂:童心飞扬的欢愉 实践队还积极打造“传统文化+创意体验”系列活动,包括早操之美(韵律操、八段锦)、投壶之趣(古礼新玩)、成语之智(智慧碰撞)、毛笔之韵(墨香传承)、绘画之彩(童心绘梦)、生日之乐(暖心时刻)六大板块。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的无限创意与想象,为乡村教育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十八天的时光短暂却厚重,140份成长档案记录着蜕变的印记。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共振: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坚定信仰,在美育实践中增强自信,在科技探索中点燃好奇;实践队队员则在服务中深化国情认知,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闭环,增强
“小我融入大我”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与仪陇县的校地合作,推动美育课程标准化建设,让赤土上的“青禾”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多青春答卷。我们深知: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灵魂共振中孕育改变的力量。这场始于盛夏的教育实验,终将在时光里长出春天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