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传统植物拓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索社区嵌入式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模式,2025年7月11日,广东财经大学莞蕴新辉实践团走进东莞市莞城街道创业社区,在莞城街道团工委、莞城创业社区的支持和指导下,成功举办“‘益’起‘童’行·草木成画——植物拓染非遗体验课堂”活动。此次活动采用“学习—实践—传承”模式,向社区青少年普及植物拓染技艺,助力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匠心传承:从专业学习到社区教学 活动前期,莞蕴新辉实践团做了充分准备,专程前往濯青·植染传习所,系统学习植物拓染技艺。团队成员通过专业讲解深入学习了植物拓染技艺的植物选材、布局设计、敲拓技法等核心要点,并在传习所主理人的专业指导下,沉浸式体验了非遗技艺的魅力,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团队成员在完成技能培训之后,针对社区教学特点和社区儿童本身设计了适合青少年的教学方案。
同时,为确保植物拓染技艺体验课堂的顺利开展,东莞市莞城街道创业社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创业社区提前准备了活动场地,配备了教学设备,实践团也精心准备了适合拓染的本地植物材料。
图为传习所主理人教授实践团成员植物拓染技艺。邓禹晴 供图
童心绽放:非遗体验融进社区 活动当天,实践团成员使用图文并茂的PPT进行展示,通过介绍植物拓染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和基本技法,向社区青少年传授植物拓染技艺,孩子们也认真听讲。孩子们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自主挑选心仪的植物材料,进行创意排列、胶带固定,并通过敲拓将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呈现在载体上,每个人都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拓染作品。活动通过“知识讲解—示范演示—自主创作”三大环节,使传统技艺适配社区教育场景,实现非遗技能的可视化、可操作化传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青少年讲解植物拓染技艺。邓禹晴 供图
青春力量:构建非遗传承的社区生态 此次活动中,莞蕴新辉实践团采用“高校研习+社区转化”的双向机制,将专业非遗知识转化为适合社区传播并且能被青少年所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通过“前期学习—中期实践—后期总结反馈”的完整流程,实践团成员在深化自身非遗认知的同时,成功推动植物拓染技艺在社区青少年中的普及与传播。现场气氛热烈,活动效果评估显示本次教学成效显著。实践结果表明,参与该活动的社区青少年表示“很开心能体验和学习植物拓染技艺,希望下次社区也能继续开展这类活动。”多名家长还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与社区合作的方式很适合青少年学习非遗文化。
图为实践团、社区团委分管领导和社区青少年合影。邓禹晴 供图
未来展望:深入嵌入式传承模式 活动结束后,莞蕴新辉实践团对参与的青少年和家长进行了随机采访,围绕非遗传统技艺的重要性和消费意愿等主题,收集居民反馈意见,这为后续非遗技艺推广活动的优化提供了参考。而基于这些宝贵建议,团队将持续深化社区嵌入式非遗传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将聚焦常态化活动机制建设、数字化传承创新、专业人才培育三个方向展开调查研究,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社区居民的采访。苏颖彤 供图
(作者:王炜丹 梁逸桐)